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原因分析

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的,寿命一般为7~14d。外周血的血小板数量受血小板生成素控制,后者能刺激定向的祖细胞生成原巨核细胞,并促进其胞质成熟和血小板的形成。目前多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法进行测定,可使用末梢血或抗凝全血标本测定。2.采血后及时将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避免凝固。采血时要快,血流缓慢会加速血小板的凝固,从而使计数结果偏低。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的,寿命一般为7~14d。外周血的血小板数量受血小板生成素控制,后者能刺激定向的祖细胞生成原巨核细胞,并促进其胞质成熟和血小板的形成。全身血小板多储存在脾池,脾池血小板和循环池血小板可以自由交换,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后消失。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①黏附与聚集作用,血小板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堵塞伤口,使血流停止;②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进一步止血;③释放出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而止血。

【测定方法】

传统方法是将血液用稀释液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前多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法进行测定,可使用末梢血或抗凝全血标本测定。

【参考范围】

成人:男(85~303)×109/L

   女(101~320)×109/L

新生儿:(100~300)×109/L

儿童:(100~303)×109/L

【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血小板数量较少,出生3个月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下午血小板数量高于清晨,冬季高于夏季。

1.血小板升高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计数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2.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化疗药物治疗等。

(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3)血小板消耗过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

(4)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败血症、伤寒、麻疹等。

【影响因素】

1.不同的采血方式测得的血小板数量有差异,动脉血高于静脉血,静脉血高于末梢血。

2.采血后及时将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避免凝固。采血时要快,血流缓慢会加速血小板的凝固,从而使计数结果偏低。

3.临床上与不少药物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增高或降低,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使血小板增高;使血小板减低的药物有苯妥英钠、保泰松、氯丙嗪、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磺胺药、美沙芬、螺内酯、可待因、扑尔敏、链霉素、强力霉素等。

4.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许 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