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文媒体从20世纪80年代的编辑发行报纸起步,至今已发展为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形式。虽因时期的不同、形式的差别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异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环境,体现出华文媒体的鲜明共性。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以传扬中华文化、凝聚同胞情感、促进中日交流为主旨
任何媒体自其诞生之日,必须有其明确的办刊(台、网)主旨,这是媒体能够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各类媒体特色的最集中体现。日本各家华文媒体虽然在版面设计、内容侧重等方面各有特点,但创刊人、编辑者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社会经历、共同的愿望追求,尤其是他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致使各媒体确定了基本相同的办刊(台、网)主旨。
例如,《中文导报》总编杨文凯曾在阐述办报主旨时,说:“自创刊以来,一直突出中日关系和在日华人两大重点,并在弘扬中国、推动中国热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5]《东方时报》社长何毅云具体阐明该报始终遵循的主旨时,说:“我们还给自己定下了‘三促进、一维护’的四个基本原则,即: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的统一,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华侨华人在日本的合法权益和整体形象。”[6]《留学生新闻》创刊伊始就牢牢把握报刊的主旨,在版面上设置了时事新闻、校园和学校特辑、自由谈、东瀛华人(或东瀛学人)等栏目,突出了让日本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让留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内容。之后,随着中日两国人民理解逐步加深、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形势,该刊的办刊主旨愈加凸显,表现在栏目设置上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国内的发展,同时尽力为想回国服务、创业的留学生和在日华人提供各种机会和信息。再如,1999年3月创刊的《日本新华侨报》(旬刊),主要报道在日中国人社会、中日时事等。该报主要宗旨如下:致力解读中日关系最新趋向,透析中国政经发展走势,报道华人社会热点问题,全面探求文化交流深层效应。
(二)媒体相对集中
随着东京首都圈华侨华人的增多,在日华文传媒的重心也随之发生变化。东京池袋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中日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地区。“现在,除了《中日新报》、《关西华文时报》等在大阪发行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以东京为主的首都圈,而在东京原有的各报以及新创刊的报刊,均有不断向丰岛区池袋集中的趋势,逐渐形成了以池袋为中心的华文报刊发行中心”。[7]目前,池袋地区集中了20家华文报纸杂志,日本十大华文周报的一半集中在这一地区。
根据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hr/yzhrxw/news/2007/08-13/1000865.shtml)、《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在日中国人媒体总览》统计,制作了表1。
表1 东京丰岛区华文报刊一览表
续表
华文媒体的相对集中,既便于各媒体间的交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同时,在华文媒体的促进和带动下,东京池袋地区也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集中地。这里除了数量众多的华文媒体以外,数百家深受华人和日本人欢迎的中国餐馆、食品店、中国书店等逐步开业。
(三)从业人员素质高,深谙中日国情
有些日本华文媒体的主创者在国内时就是著名媒体的编辑、记者。例如,《华人周报》总编辑杜笑岩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任北京新华总社经济记者,5年后赴日本筑波大学留学,毕业后创办了《华人周报》;《日本侨报》总编辑段耀中赴日前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具备良好的媒体潜质,赴日本后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全身心投入华文传媒领域;《中文导报》总编辑杨文凯1991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创办了《中文导报》。还有从事中日关系研究的学者,利用自身优势开创了华文媒体的新领域。例如,《中日新报》总编辑、社长刘成,留日前任职于济南市史志办公室,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具有深厚的学养,到日本后发表了多篇古代中日关系研究的论文。
在异域从事媒体事业,除学识、经验等自身素质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对读者群体的需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要对所在国的国情、文化、民俗、民众意识心理等有充分的认识。日本华文媒体的创办者基本是早期留学生,他们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志向有全面了解与深刻的认识,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历史及现状也有客观的把握,由此奠定了华文媒体在日本生存、发展的根基。
(四)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
根据世界报业组织公布的报纸消费量,“日本日销量7 080万份,每千人购买报纸为650份”。[8]面对竞争对手如林的日本报刊业,华文报刊自诞生之日起,就逐步认识到华文报刊必须在形式与内容上体现自身的特点,才能立足和发展。
首先,他们在版面设计上不断改版,增加版页,追求更大的信息容量。例如,《中文导报》在追求国际化媒体标准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整合,从最初创办时4开8版的黑白月报,成为现在符合国际规格的40大版对开的华文大报。设置“时事篇”、“华人篇”、“财经篇”、“文娱篇”4大版块,并减少副刊的版面、增加正刊的分量,其中“华人篇”占12版,“时事篇”占12版,“时事篇”里又包括华人社会新闻,加大报道华人社会新闻的力度,领先于其他报刊。副刊中大幅度增加艺能、体育的报道,努力引导生活潮流、推动娱乐休闲和读者的志趣。他们不仅加大信息含量,而且内容深度也体现出独到的风格。如今,《中文导报》不仅是华侨华人喜爱的报纸,也成为日本民众认识了解中国及日本华人生活等不可或缺的渠道,在强手如林的日本报刊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他如《东方时报》、《联合周报》、《华人周报》、《日本新华侨报》、《中国经济周刊》等报刊,也根据华人社会的需要,针对日本民众的阅读习惯与特点,不断增加报刊的版页,调整报刊的版面设计、充实报刊的内容,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加快了与日本报刊接轨的步伐。
其次,加快报刊网络版的建设,扩大读者群体。报纸与网络密切融合,纸面与电子相互转换,已成为平面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华文报刊的经营者经过数年的实践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报刊网络版的建设方面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例如,《中文导报》于2008年10月推出与日常平面印刷纸面版式完全一样的、通过电脑可随意翻检和局部收放、图文并茂的中文导报电子版,这是日本华文媒体中的第一份电子版日报。再如,《日本侨报》早在1998年8月就创办了《日本侨报电子版》,以短、平、快的方式,大量采写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的动态,客观反映读者心声。特别在中日关系出现问题(如日本的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时,《日本侨报电子周刊》就及时刊出特辑及号外,表明中国人的立场,批判右翼分子,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例如,日本重要媒体(《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都曾采访和报道了《日本侨报电子周刊》,扩大了《日本侨报》的影响。
其三,体现华文报刊优势,面向中日两国读者。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并不通晓中文,难能阅读华文报刊,这样既降低了华文报刊的影响,也束缚了报刊的发行量。只有使用中文、日文双语编辑,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华文报刊的编辑依据自身通晓中文、日文的优势,及时调整报刊形式,突破了单一文字的模式,向中日双语形式发展。目前,《留学生新闻》、《中日新报》、《日中新闻》、《东方时报》、《日本侨报》、《华人时报》都用中日双语编辑,面向中日两国读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也能更加凸显华文报刊的鲜明特色。
(五)以商养报、以报兴商
日本是一个商品经济很发达的社会,“要使报刊杂志成功地发展下去,没有坚强的财政后盾则无法生存”[9],在这种背景下,华文报刊社除了出版业务以外,还经营中国食材杂货商店、中文录像带店、中文书店、中国餐馆,甚至从事中日贸易,等等。例如,《知音报》依托知音音像店、知音食品店、知音旅行社的广告业务,成为发行量较大的在日华文媒体。《东方时报》也摆脱了单一办报的形式,以报纸为依托发展商业,通过报纸宣传自身、服务商业,这种报商联动的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又使媒体得到更好的发展。《日本新华侨报》除了经营报纸出版发行外,还从事图书的编辑出版及版权代理、各种印刷物的设计和制作、电脑经营、房地产中介、国际电话卡制作和销售等业务。日本华文媒体“和中国的报刊不同,这些主要的华文报刊发行基本上都和其他产业相互支撑,呈三脚架结构”[10],走的是“以商养报,以报促商”多元经营的发展模式,这是提高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