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隐血试验是检测粪便中微量(出血量少于5ml,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的)血液的试验。当消化道、消化器官出血或存在肿瘤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出现阳性结果。粪便隐血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治和消化道肿瘤的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全自动粪便隐血分析仪也已出现。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运用于大肠癌的筛选和早期诊断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大便检验基因芯片”将应用于临床。
【测定方法】
1.化学法 种类繁多,如邻联-甲苯胺法、无色孔雀绿法、匹拉米洞法等为中度敏感的试验,适用于临床,但易受饮食、药物等因素干扰。
2.免疫法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免疫斑点法、胶乳凝聚法、反向间接血凝法等。
3.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 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粪便中的血红蛋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主要用于检测消化道出血,但只能用作筛选或辅助诊断。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应用价值】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免疫法主要检测下消化道出血,有40%~50%的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上消化道出血时化学法比免疫法阳性率高;下消化道出血时免疫法比化学法灵敏度高。
2.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及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呈持续阳性;消化道溃疡呈间断阳性。
3.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目前被认为是对大肠癌普查最适合的检查,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筛选的一个指标。对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每年做一次粪便隐血试验,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有重要的价值。但隐血试验的假阳性高,应密切结合临床,具体分析,正确判断。同时可参考粪便中转铁蛋白的测定结果,其稳定性高于血红蛋白,对所有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阳性反应。联合检测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可提高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有助于筛检早期大肠癌。
【影响因素】
为了避免化学法隐血试验出现假阳性,在取标本前3d,必须禁食动物血、肉类、含铁药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等。此外化学法隐血试验易受试剂类型、过氧化氢的浓度,以及粪便取材的多少、粪便放置时间和观察时间、血液在肠道中滞留时间等影响。
免疫法隐血试验不受饮食、还原性药物的干扰,但灵敏度过高。生理情况下或服用刺激肠胃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排出少量血液,也可出现阳性。
免疫法隐血试验同样可由于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经消化道的酶或胃液酸降解变性而失去免疫原性,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例如某些柏油便标本。病人血红蛋白的抗原与单克隆抗体不相配也可以出现假阴性结果。粪便中转铁蛋白兼有证实肠道出血的特异性和对抗细菌分解的稳定性,联合检测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可提高阳性符合率。
后带(postzone)现象引起的假阴性为免疫法的缺点,原因是大量出血引起抗原过剩。遇到高度怀疑阳性而结果为阴性的黑粪,可采用50~100高倍稀释标本重新测定以避免假阴性问题。
(孙宏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