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功能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教育经济功能、政治功能释放的基础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结合而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的过程。教育在文化融合中起催化作用:首先,教育的传承功能、选择功能促进文化融合;其次,实现文化融合是一种教育综合创造的机制,教育促进组成该文化系统的各个文化要素不断丰富、发展,又对原有文化系统进行结构变革、要素解构,同时重建新的文化架构;第三,教化功能的达成有赖于教育为实现文化融合创新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教育要发挥其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需要教育本身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都具有先进性、开放性、超前性。
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使得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使人认同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的稳定。教育促进文化传播、交流、融合,通过吸收各民族文化来丰富本民族文化。教育是文化选择的重要辅助手段,教育可以创造和更新文化。文化功能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教育经济功能、政治功能释放的基础。教育是实现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尤其语言文字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教育是文化传递、保存的载体,使人类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6]作为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语言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一种范式,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7]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性,中华民族的语言特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与人文环境的互动特征,是人与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生成的表达与释义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凸显。因此,华文和华语是海外华人的文化基因,在海外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中,马来西亚华族提出:“坚持以华文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完成基本的母语教育使命,传授与发扬优秀中华文化及丰富我国多元文化民族社会做出贡献。”
(二)海外华文教育对于华裔新生代的文化适应来说,其目的在于“留根”,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留住华族的文化之根
“文化适应”的意蕴在于某一文化圈内部,个体或个体集团不断吸纳某种文化,即吸纳某种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哲学等,在了解、接触、抵抗、融合等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范式,这种新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文化特质。文化适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包含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文明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M·雷德菲尔德、R·林顿、M·赫尔科维茨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对文化适应的解释如下:“文化适应是指一些具有不同文化的个体集团发生长期而直接的联系,因而一个或两个集团改变了原来的文化模式所产生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文化适应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承与发展。
人类的族际文化交往过程有多种模式,比如“合作与发展”模式和“冲突与对抗”模式。“如果我们从整个文化体系来考察就会发现,文化适应是一个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当一些新的文化特质纳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现存制度及其功能体系时,文化适应实际上是一种建立新文化体系的问题,它不仅存在风俗、信仰、制度等的再解释,而且存在目标价值、行为与规范的再取向……自然,文化适应并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还有政治、经济等的因素。当文化影响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时,文化适应问题尤其显得突出。”[8]因此,文化适应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两种异质文化在了解、接触、对抗与融合过程中做出的应激与自我调适。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适应与发展是文化成长的基本范式。文化适应可以看作一种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学习、“扬弃”的文化交往过程,是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以马来西亚为例,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华人将近600万,人数仅次于马来土著,是其第二大民族。近年来,由于华人的努力与争取,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表现在教育政策上,华文教育取得合法地位,建立比较完整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最完整、最发达的华文教育体系。这些成果的取得跟马来西亚华族的长期抗争密切相关。同时,可以看到马来西亚政府的文化战略选择,从长远有利于马来西亚国家和马来人的整体利益。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华人自己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组织政党的权利,在民主制度下执政当局无法垄断文化适应的所有手段和工具;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人一直都有积极参与政治的习惯和传统,他们运用政治的力量来反对一元化的文化,统治民族不得不对华人文化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和政策。[9]
如果从个人的文化抉择来看,文化适应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影响文化选择的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10]美国学者J.W.Berry和U.Kim等认为,从个人层面看,文化适应有4种模式。第一种是族际文化适应平等模式:当一个人认识到适应东道国文化以及认同东道国的重要性时,他会选择在保留其原有价值观和认同的同时,要求获得族际平等待遇,这就是族际文化适应平等模式。第二种是族际文化适应同化模式:如果一个人极端地适应东道国文化而抛弃本民族固有文化,彻底地被“同化”,这就是族际文化适应同化模式。第三种是族际文化适应游离模式:如果一个人对其原有文化认同坚守过于强烈,拒绝认同住在国文化,达到排斥东道国文化的程度,那么,他就会游离于东道国文化之外,这就是族际文化适应游离模式。第四种是族际文化适应边缘化模式:如果一个人既排斥自己原有文化,同时排斥东道国文化,游走于两个群体文化的边缘之间,这就是族际文化适应边缘化模式。应该说,这4种族际文化适应模式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影响因素是当地的东道国政策、华人人口比例、受教育程度、年龄、出生地、家庭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华人的政治发展等因素。海外华文教育对于华裔新生代的文化适应来说,其目的在于“留根”,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留住华族的文化之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