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酰甘油又称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是甘油中的3个羟基与3个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酯类。由于甘油骨架上分别结合了3分子脂肪酸、2分子脂肪酸或1分子脂肪酸,所以分别存在三酰甘油、二酰甘油和一酰甘油。血清中90%~95%是三酰甘油,其中结合的脂肪酸分别为油酸(44%)、棕榈酸(26%)、亚油酸(16%)和棕榈油酸(7%)。
三酰甘油溶解度低,因此在血浆中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复合体进行运输。体内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主要是乳糜微粒(来源于饮食的外源性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内源性三酰甘油)。
三酰甘油测定用于对患有糖尿病、肾病、肝阻塞、脂代谢紊乱以及多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监测。
【测定方法】
三酰甘油测定的决定性方法为核素稀释-质谱法,参考方法为二氯甲烷抽提、变色酸显色法,常规方法为酶法(GPO-PAP)。作为临床常规测定,国内外均推荐GPO-PAP法。
用脂蛋白脂肪酶(LPL)使血清中的三酰甘油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生成的甘油在甘油激酶(GK)和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下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G-3-P)。以磷酸甘油氧化酶(GPO)氧化3-磷酸甘油,然后以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与4-氯酚(三者合称PAP)反应显色,测定所生成的H2O2。
目前国内外多数三酰甘油商品试剂根据上述原理测定。但这种方法测定的三酰甘油结果中包含了血清中的游离甘油,因此为了去除游离甘油对结果的影响,已经开发出两步法检测试剂,即在无脂蛋白脂肪酶存在时,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和GPO的作用下生成H2O2,生成的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生成H2O和O2而被消耗。其余的反应同一步法,实际测定的是三酰甘油水解生成的甘油。
【参考范围】
正常人:≤1.70mmol/L。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导则推荐的医学决定水平为:<1.7mmol/L是理想范围;1.7~2.25mmol/L为边缘增高;2.26~5.64mmol/L为增高;>5.65mmol/L为很高。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提出的判断标准为:<1.7mmol/L是理想范围;>1.7mmol/L为升高。
【临床应用价值】
1.三酰甘油受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变动。如高脂肪饮食后三酰甘油升高,一般餐后2~4h达高峰,8h后基本恢复空腹水平;缺乏运动、肥胖也可使三酰甘油升高;成年后随年龄增长三酰甘油水平也逐渐升高;受性别影响,中青年男性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女性,而50岁后女性则高于男性。
2.三酰甘油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酰甘油可使血液凝固增强,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约80%的心肌梗死病人三酰甘油增高。
3.三酰甘油增高还可见于原发性高脂血症(多有遗传因素)、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物、库欣病、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高脂饮食等。
4.大量饮酒后亦可使三酰甘油假性增高。
【影响因素】
1.受检者准备 抽血前2周应该保持平常的饮食习惯,禁食高脂肪食物;抽血前24h不饮酒,避免做剧烈运动;除降血脂药物治疗监测外,抽血前应停用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如降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激素等);应空腹12h(可正常饮水)后取静脉血,由于三酰甘油的个体波动非常大,最好测2~3次(间隔1周)取平均值。
2.血液样本 因为体位能够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而影响血脂水平,因此建议坐位采血;可以使用血清或血浆样本进行检测,但使用血浆样本进行检测时,可以使用肝素或EDTA作为抗凝剂,不可使用柠檬酸、草酸或氟化物,血清测定结果大约比血浆高3%。
3.样本稳定性 血浆或血清样本在4℃可保存5~7d,-20℃可稳定3个月。如样本长时间保存在室温,可发生自发水解,生成游离甘油,由于它来自三酰甘油,因此如果采用两步法测定,不应从三酰甘油的值中减去。
4.干扰因素 不同厂家的试剂抗干扰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在血红素>2g/L时会引起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和抗坏血酸>30mg/dl时会引起三酰甘油过低,因为它们能和过氧化氢反应。
5.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多数三酰甘油商品试剂采用一步法测定三酰甘油,即测定结果中包含了血清中游离甘油的量。在健康正常个体中,血清中的游离甘油大约为1.1mmol/L,由此引起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但有些标本中游离甘油的含量明显升高,如糖尿病、情绪应激、含甘油的药物、静脉营养等,此时计算来自三酰甘油的甘油含量时,应该减去游离甘油的量。
(程歆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