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可分泌三类激素: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分泌性激素。皮质醇(cortisol,F)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糖皮质激素(还包括少量皮质酮),占肾上腺各种皮质类固醇总数的81%。它的分子式是C21H305,分子量362.5。在血浆中以游离和结合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形式可以从肾脏滤过,有生物活性,故可在尿中检测出少量皮质醇。90%皮质醇以结合形式和皮质类固醇结合蛋白(CBG)及白蛋白等可逆结合,不随尿液排出。皮质醇血浆半衰期为70~90min,主要在肝细胞中代谢。
皮质醇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能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病毒、抗休克作用。皮质醇具有弱的盐皮质激素样保钠排钾作用,亦有弱的尿钙排泄及血管加压素作用。
血浆皮质醇受垂体分泌的ACTH调节,与ACTH的昼夜分泌节律相同,早晨8时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午夜最低。
【测定方法】
目前临床上主要检测血浆总皮质醇,常采用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法、高压液相层析法和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方法。ECLIA法检测原理是待测抗原(皮质醇)、钌标记的皮质醇竞争性与生物素化的抗皮质醇单克隆抗体结合,待测抗原的量与钌标记的F和生物素化的抗皮质醇单克隆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量成反比。加入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性微粒捕获后者,在磁场作用下,捕获磁性微粒至电极,游离部分被弃去。电极加压后产生光信号,其强度与标本中一定范围内的皮质醇含量成反比。整个检测具有过程迅速、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CV<5%)、样本用量少、试剂安全、无毒和无辐射等优点。
24h尿游离皮质醇(Urinary Free Cortisol,UFC)由于不受CBG浓度的影响,能客观反映皮质醇的分泌量。它比血总皮质醇变化更早出现,能更敏感及更准确的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有价值。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可以较准确的测定尿中游离皮质醇含量。但当尿中UFC浓度较高时,可能存在一些类固醇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因化学结构相似而干扰UFC的检测。
【参考范围】
上午7~10时:71.0~536.0nmol/L
下午16~20时:64.0~340.0nmol/L
24h尿游离皮质醇:55.2~276nmol/24h
由于试剂和仪器生产厂商的不同以及实验室测定方法的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价值】
1.皮质醇增多见于:①库欣病(垂体ACTH肿瘤)、异位ACTH分泌肿瘤、异位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肿瘤;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症、单纯性肥胖、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③高雌激素状态如妊娠、雌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④各种应激状态(手术、创伤、大量出血、寒冷等)、神经性畏食、抑郁症、低血糖反应,ACTH制剂使用。
2.皮质醇减少见于:①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并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②肾上腺切除术后;③药物性降低,如水杨酸类、苯妥英钠等;④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⑤全身消耗性疾病、肝硬化等严重肝病。
【影响因素】
1.皮质醇有日时分泌节律,因此必须分别在上午8:00和下午4:00取静脉血。
2.由于血浆总皮质醇受到血清类固醇结合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故在结果判断时要注意除外有关影响因素,如妊娠、服用女性避孕药或极少数先天性类固醇结合球蛋白增高的病人,可因类固醇结合球蛋白过多致血皮质醇水平增高;而严重肝病、应用男性激素治疗及大剂量服用苯妥英钠、水杨酸等药物或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病人,可因类固醇结合球蛋白过少致血皮质醇水平降低。
3.因在应激刺激时血清皮质醇浓度会升高,故采血测定时应注意避免剧烈活动、感染、外伤及过度精神紧张等因素。
4.血清总皮质醇标本不需抗凝,尽快分离血浆,室温下可稳定1周,长期保存须-20℃冻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5.尿游离皮质醇测定时患者应避免应激性刺激和接触抗醛固酮、利尿药螺内酯、喹吖因等药物。准确留取24h尿,加1∶100的硼酸或麝香草酚防腐,记录尿量,混合均匀后取约10ml送检。4℃保存标本可稳定1周。
(秦绪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