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带有脂质包膜以及病毒蛋白的亲、疏水性,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CV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HCV感染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也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约有近半数的HCV感染传播途径不明确。
【测定方法】
1.抗HCV初筛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②免疫胶体金法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③自动化分析仪法:例如AXSYM i2000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其原理为微粒子酶免分析法使用重组HCV蛋白作为抗原,检测抗HCV基因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抗体。又如增强化学发光仪ECI,在酶免化学发光法的基础上加了化学发光增强剂。
2.抗-HCV确认实验 目前常用的确认方法是条带免疫法(strip immunoassay,SIA)。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称为重组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RIBA),该法将HCV重组抗原以条带的形式包被在硝基纤维素膜上,分别与待检血清和酶标抗体温育,显色判断。
【参考范围】
抗HCV初筛:阴性;或确证实验:阴性
抗HCV筛选实验:抗HCV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8S/CO;化学发光法>8.0S/CO可直接报告阳性。
抗HCV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3.8S/CO;化学发光法1~8.0S/CO时,建议检测HCV-RNA或定期复查。结合肝功及临床症状。
【临床应用价值】
HCV抗体的出现,提示感染过HCV,或是携带HCV并能传播HCV。尽管多数感染HCV的患者可无症状,但HCV感染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增加患肝细胞肝癌的危险性。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传播,对供血者进行HCV抗体筛查,可明显降低输血后肝炎的感染率。
丙型肝炎的临床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肝炎。
1.急性肝炎 HCV初发感染往往比较隐匿,大多数呈亚临床经过,仅20%~30%的感染者呈急性肝炎表现,其中约1/3可出现黄疸。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轻,很少有严重肝病的表现,单独由HCV引起暴发性肝炎极为少见。急性丙型肝炎有2种类型的转归:①急性自限型,体内HCV完全被清除,达到临床痊愈,不再复发;②转为慢性感染。
2.慢性肝炎 ①“ALT正常的HCV携带者”,携带者血清HCV RNA持续(或者间歇)阳性,一般有较高水平的抗HCV抗体水平。10%~20%的急性肝炎中患者将转变为该类型,一般习惯将其称为“无症状携带者”。②伴有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持续阳性,ALT持续或者间断性异常,这种症状长期维持,并发展进入慢性期。
【影响因素】
1.实验前因素 分离后5d之内测定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可放置于2~8℃保存,超过5d在-20℃保存。避免使用溶血、混浊或脂血样本及反复冻融样本。检测抗-HCV时,无需空腹。
2.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使用前试剂盒应预先在室温环境中平衡30min。用前摇匀,剩余包被板条应密封保存,以免受潮。②试剂盒在2~8℃避光保存,启用后应尽快用完。③不同批次的试剂组分不能混用。④实验后试剂、血清标本均应视为有传染性物质。
(窦亚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