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属呼肠弧病毒科(Rotaviridae,RV)、轮状病毒属。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RV分为A~G7个组,其中A组RV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RV引起成人腹泻,故也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少数报告C组RV也可致人感染;但D~G等4组RV只引起动物腹泻。A组RV感染最为常见,又以外衣壳上的血凝素(VP4)和糖蛋白(VP7)的抗原性分为P1~P19和G1~G14等若干血清型。A组RV感染见于世界各地,温带地区的秋冬季为主,患者以4月龄至2岁婴幼儿多见。
【测定方法】
1.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取稀便液离心、沉淀经醋酸钠染色电镜观察,或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由于病毒颗粒聚集而易被检出。
2.抗原检测 常用ELISA法,此方法约有5%假阳性,系粪便中类风湿因子(RF)干扰所致。也可选用乳胶凝集试验,具较好的特异性,但不及ELISA法敏感。
3.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 从10%粪便悬液中粗提病毒RNA,经PAGE电泳、硝酸银染色分析,根据A、B、C三组RV11个基因片段电泳位置的特殊分布图进行判断。
4.检测核酸 PCR技术即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分型。因粪便中存在某种抑制逆转录的物质,使该法灵敏度受到一定影响。
【参考范围】
免疫电镜检查、ELISA抗原检测、PEGE分析:阴性
【临床应用价值】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经粪-口传播,水源污染可造成ADRV感染的暴发流行,另外,接触传播也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A组RV感染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可从轻微的亚临床感染,轻度腹泻,直到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脱水腹泻不等。潜伏期24~72h,发病急,80%患儿先呕吐,发热,随即频繁的腹泻,每日10~20次,浅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酸性便、或白色米汤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恶臭。病程一般2~6d。当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时,急性胃肠炎可变慢性,患儿粪便中长期排出病毒,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另外A组RV感染还可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婴幼儿肠套叠、肺炎、脑炎、脑膜炎。严重感染还可伴有突发性婴儿死亡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雷耶(Reye)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川崎(Kavwsaki)病和克罗恩(Crohn)病等。
B组RV的显性感染仅见于我国大陆,无明显季节性,患者以20~40岁成年人多见。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增殖,致细胞溶解死亡,微绒毛萎缩,变短、变钝、脱落,取而代之的是腺窝细胞增生,分泌增加,导致严重腹泻,水、电解质大量丧失。B组RV感染引起成人腹泻,潜伏期38~66h,起病急,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每日腹泻5~10次,重者可超过20次/d,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脱水、乏力等症状。
【影响因素】
发病早期采集5d内的腹泻粪便,水样便可用吸管吸至塑料或玻璃容器里,密封后送实验室。称取粪便加9倍量PBS制成10%悬液,3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冻存。
粪便中若有类风湿因子(RF),可造成ELISA法抗原检测假阳性,因而在检测前可用阻断试验加以克服。
(窦亚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