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是引起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超过20万人发生髋部骨折,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0%以上。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密切关系,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变脆”,容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老年骨质疏松是指原发性骨质疏松,其特征是骨量的严重丢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直接原因是骨的力学强度下降,骨的力学强度与骨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骨小梁的退行性变主要表现在体积减小、变细、穿孔甚至消失,骨小梁间距增大,连续性降低。骨小梁表面吸收,陷窝增多融合,陷窝内的胶原纤维排列松散、不规则、出现断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多部位骨骼都会发生骨量丢失,骨量和强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骨量的下降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大。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道,全球约有2亿患骨质疏松,60~70岁女性有1/3患病,80岁以上女性则有2/3患病,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一生遭受一次或更多次骨折者占30%。虽然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但是老年男性一旦发生髋部骨折,其病死率要明显高于女性。根据我国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性疾病正在悄悄地吞噬老年人的健康,其中,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构成严峻挑战。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估计也需要150亿人民币。该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个人、家庭,而且也为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老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问题,因此,及早防治骨质疏松显得非常重要。老年性骨质疏松可累及全身骨骼,其中以髋部、脊柱及腕部最为明显。发病率与性别、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两者比率为2∶1~6∶1。白色人种妇女发病率高于黑种人妇女,我国属于发展中的老龄化国家,发病率亦逐年增高。骨质疏松在20世纪90年代被定义为:以矿物质的减少,骨骼的细微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骨骼代谢性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骨质疏松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骼生物力学性能减退,骨折危险性增加。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大常见病之一,并已升至第7位。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状态,一般男性80岁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50%~65%,女性为85%~100%。但并非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必然发生,它与每个人青年时代骨量峰值有关。只有骨质疏松伴有明显症状或出现骨折时,才被视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发病缓慢,一般临床表现轻微,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静悄悄的流行病。骨折最常见于髋部、桡骨远端及椎体。常在无意中发生,如弯腰、抬举重物或下台阶时,甚至无诱因。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可逐渐降低,可出现老年性驼背或脊柱侧弯畸形。有文献报道,60岁以后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每5年增加1倍。股骨颈骨折反映骨皮质丢失。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相反,主要表现骨小梁骨质疏松。老年人活动少,髋部受应力小,在轻微外伤后即容易出现骨折,故髋部骨折可视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指标,髋部骨折与椎体压缩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可同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