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术结束至患者出院为早期功能锻炼阶段。麻醉苏醒后开始做深呼吸和常规咳嗽。可在患肢端内外侧各置一沙袋,腘窝垫一软枕,双下肢间放一软枕,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最初可行患肢足趾伸、屈,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和旋转运动,指导家属并协助患者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小腿部肌肉的挤压运动,3次/d,每次10min;每2h翻身1次,并利用吊环、双上肢、健侧肢抬高臀部2~5次。股骨头置换者,保持患肢伸直中立,患髋、膝关节功能位下,利用健膝关节屈曲,健足蹬床抬高臀部,护士协助扶患髋保持骨盆平衡,要求臀部离床面10~20cm,停留5s放下,以促进泌尿系、胃肠、肢体功能恢复而不影响置换关节功能。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做小腿和踝的自主活动,进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目的是防止下肢水肿,关节粘连及膝关节屈曲障碍。向患者讲清移动肢体不会伤害髋关节。有些患者怕出现不良现象,故保持肢体处于僵硬状态,这种自发性和肌肉痉挛的保护功能只会加重疼痛,肌肉的低氧状态亦加重肌肉痉挛。下肢在小腿支持下轻柔地屈伸髋关节,肌肉放松,感觉会舒适。
术后第1天,体弱患者可给予斜坡位,鼓励并协助患者逐步增加卧位的高度,延长卧位的时间;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和抬高臀部运动,运动量及方式同前。术前体健患者应能坐在床缘,患者坐起的时间不要过长,特别是肥胖患者,以防静脉滞流,形成静脉血栓。在坐位上仍应做小腿和踝活动,并注意活动时保持手术侧不内收。如果骨折治疗的方式(例如:骨水泥型关节置换、牢固的内固定等)允许患者早期下地,以后用行走器下地试走。一般行走时间不超过5min,在这段时间里,教患者使用全足站立,不能用足尖站立。因为全足站立,髋部肌肉可以保持不活动,手术处承受的应力会减少,有利于行走。患者可每天下床1~2次。
术后第2天,可拔除引流管。继续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抬高臀部运动、直腿抬高及抬高上身、扩胸运动,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每次增加5~10下为宜;期间可给予下肢关节功能锻炼器(CPM)做髋、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2次/d,每次1~2h,从15°开始,每天增加5°,以缓解疼痛不适,促进关节功能和肌力的恢复。如果病情允许,应开始做每日3次的自动协调的髋与膝屈伸操练。但最好在膝悬吊带和滑车系统的协助下进行,这样患者很快就能控制关节,根据骨折治疗情况可行走2次,行走的距离应由患者量力而行。
术后第3~6天,患者仍需在床上操作,但可增加行走次数,自第7天起部分患者可用臂杖,开始做上下楼梯活动。7d后,大多数单侧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术患者可自己下床,一般10d可出院。训练过程中一定要个体化训练,千万不能千篇一律,而且在患者康复锻炼中,每组运动前、后可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如果运动后血压>170/100mmHg(1mmHg=0.133kPa)、脉搏>120次/min或<40次/min、呼吸>26次/min、体温>38℃,其中任一项存在,均应该暂停运动;尽量保持运动前、后收缩压×心率数据波动变化在4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