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正位
【用途】 概括观察第3~7颈椎的正位影像。
【摄影体位】 患者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面对立位滤线器中线。头部后仰,使听鼻线与IP板垂直。IP板上缘超出枕外隆凸3cm,下缘包括第1胸椎。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7°~10°,对准甲状软骨下2cm处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第3颈椎到第2胸椎,椎体骨质清晰可见,棘突投影于正中线上,横突显示于椎体两侧。
(二)颈椎侧位
【用途】 概括观察第1~7颈椎的侧位影像,椎体、椎间关节、棘突等显示清晰。
【摄影体位】 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颈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头稍向后仰,以免下颌骨支部与上部颈椎重叠。双手各握一沙袋,使两肩尽量下垂,可使下部颈椎和上部胸椎不至于被肩部重叠。IP板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低于第2胸椎。
【中心线】 对准第4颈椎,与IP板垂直。
【影像显示】 为第1~7颈椎和第1、第2胸椎侧位影像,上部包括部分枕骨及下颌骨。
(三)颈椎张口位
【用途】 观察寰枢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正位情况。
【摄影体位】 患者背靠摄影架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枕外隆凸放于IP板中心上方2cm处,头向后仰,使上颌切牙騥面至乳突尖部连线与IP板垂直,患者尽量张口,同时使舌头向下,以免与上部颈椎重叠而影响显影。
【中心线】 对准口腔中点与IP板垂直。
【影像显示】 为口腔寰枢椎前后位影像,枢椎的齿突位于寰椎两侧块之间,寰椎横突位于侧块外部,下方枢椎的骨质、棘突、椎弓及寰枢关节清晰可见。
(四)颈椎双斜位
【用途】 观察颈椎椎间孔、小关节及椎弓根,须摄左、右斜位两片做全面了解。
【摄影体位】 患者站立于摄影台前,右斜位时左侧颈部靠近胶片,左斜位时右侧颈部贴近胶片,下颌前伸,头部矢状面与台面成45°,避免下颌骨与颈椎重叠,双侧上肢下垂于身旁,IP板上缘超出外耳孔2cm,下缘包括第1胸椎。
【中心线】 对准第3颈椎,与IP板垂直,水平射入。
【影像显示】 被检侧靠近IP板,其椎间孔和椎弓根与IP板平行,显示该侧的椎间孔和椎弓根影像。
(五)颈椎过伸、过屈位
【摄影体位】 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颈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头稍向后仰,以免下颌骨支部与上部颈椎重叠。双手各握一沙袋,使两肩尽量下垂,头部尽最大能力往后仰(过伸位),患者尽自己最大能力低头(过屈位),IP板上缘包括第1颈椎,下缘包括第7颈椎。
【中心线】 对准第4颈椎,与IP板垂直。
【影像显示】 第1~7颈椎和第1、第2胸椎侧位影像。
(六)胸椎正位
【用途】 了解胸椎各部形态,关节间隙、骨质情况和软组织阴影。
【摄影体位】 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第6胸椎对准胶片中心。
【中心线】 对准胸骨颈静脉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为第1~12胸椎前后位影像,胸锁关节、横突、肋骨对称投影于椎体两侧,棘突显示于椎体正中,椎弓根显于棘突两侧。
(七)胸椎侧位
【用途】 观察胸椎侧位的形态、排列及骨质情况。
【摄影体位】 病人侧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两上肢上举,两髋、膝屈曲,背侧置于床面中线外5cm。第6胸椎对准胶片中心。
【中心线】 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胸椎的侧位影像,第1~3胸椎因与两侧肩部重叠,故不能清晰显示。生理弯曲呈稍后弓状显示,棘突和横突与肋弓相重叠,椎体形态和椎间隙显示清晰。椎体因与肺组织重叠,骨小梁的细微变化有时不清晰。
(八)腰椎正位
【用途】 腰椎骨质、形态、关节间隙及软组织的情况。
【摄影体位】 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两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以减少腰椎前弓的程度,双足平踏床面。第3腰椎对准胶片中心。使用滤线器。
【中心线】 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椎体显示于照片长轴中部。棘突重叠于椎体中下部,横突显示于椎体两侧,椎弓根呈轴位投影于横突下端,腰大肌呈上内下外的“八”字形斜线,显示于腰椎两侧。
(九)腰椎侧位
【用途】 腰椎侧位的骨质、形态、椎间隙等情况。
【摄影体位】 病人侧卧于摄影床上。身体冠状面垂直于床面,两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背侧置于床面中线外5cm。第3腰椎对准胶片中心。
【中心线】 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腰椎侧影像,椎体为扁方形,椎管位于椎体后缘,可见椎间孔上、下关节突重叠,横突与椎弓重叠,棘突伸向后方,各部骨质显示清晰。第5腰椎与髂骨重叠。
(十)腰椎双斜位
【用途】 观察腰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及其关节间隙,椎体和椎孔的情况。
【摄影体位】 病人侧卧于摄影床上(右斜位,右侧在下;左斜位,左侧在下)。身体冠状面与床面成30°,身体后方用角度盒或沙袋支撑,两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棘突后缘置于床面中线外4cm。第3腰椎对准胶片中心。
【中心线】 垂直于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腰椎斜位影像,椎体在前、组成如“狗”状形态。近片侧形如“狗头”,近片侧横突如“狗嘴”,椎弓如“狗眼”,远侧横突如“狗尾”,近片侧的椎弓峡部如“狗颈”,“耳”与“前足”间的间隙为近片侧的小关节间隙。
(十一)骶骨正位
【用途】 观察骶尾骨及骶髂关节正位影像。
【摄影体位】 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摄片上缘平髂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5°,射入胶片中心。
【影像显示】 骶骨及骶髂关节前后位像,骶孔和骶中嵴皆清晰显示。
(十二)尾骨正位
【用途】 观察尾骨病变。
【摄影体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面或前中线对准台面中线。头部和肩部用枕头垫高,两膝稍弯曲,并用沙袋垫高,以矫正尾骨的生理弯曲度。IP板上缘包括髂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10°,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射入IP板,使耻骨联合不与尾骨重叠。
【影像显示】 尾骨正位影像,骨质形态清晰,耻骨联合上方与骶骨下部重叠,骶孔遮蔽。
(十三)骶尾骨侧位
【用途】 观察骶、尾骨侧位影像,多用于检查外伤后骨折。
【摄影体位】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背部与台面垂直,骶骨对准台面中线。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稍弯曲,腰部用棉垫将侧弯的腰椎垫平。近台面侧的膝部用沙袋稍垫高,两膝和两踝间均用沙袋,使脊柱长轴与台面平行。IP板上缘包括髂嵴。下缘超出尾骨尖。
【中心线】 对准髂后下棘前方5cm处,与IP板垂直。
【影像显示】 骶骨、尾骨和腰骶关节侧位像,骶骨与髂骨重叠。
(十四)全脊柱拼接正位
【用途】 观察全脊柱正位影像。
【摄影体位】 患者站立背靠于摄影架前,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和脚尖向前,下肢并拢(呈标准解剖学姿势),脊柱置于立架中心线左右等距,IP板上缘包括第1颈椎,下缘包括第5腰椎。(两块IP板衔接使用)。
【中心线】 对准脊柱中点射入。
【影像显示】 显示第1颈椎至第5腰椎正位影像。
(十五)全脊柱拼接侧位(左)位
【用途】 观察全脊柱侧位影像。
【摄影体位】 患者呈标准解剖学姿势侧立于摄影架前,左侧躯体紧靠摄影架,双臂前伸平举。IP板上缘包括第1颈椎,下缘包括第7颈椎。
【中心线】 对准脊柱中点射入。
【影像显示】 显示第1颈椎至第5腰椎侧位影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