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金山华人子弟学校教育的种形式

旧金山华人子弟学校教育的种形式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末旧金山华人子女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3种:华人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旧式中文学校。虽然美国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改变华裔学生,却不曾改变种族歧视的校园环境,这是华人初等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的区别。因此,一些华人家长就故意违反教育局的规定,把华人子弟送到师资较好的公立学校,或者送到旧金山以外不受隔离教育影响的公立学校就读。与此同时,华人子女仅靠家庭教育显得非常薄弱,在此情形下,旧式中文学校应需而生。
旧金山华人子弟学校教育的种形式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19世纪末旧金山华人子女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3种:华人公立学校(初等学校)、教会学校和旧式中文学校。

(一)华人公立学校(初等学校)教育

1859年建立的旧金山华人公立学校在存在的12年(1859—1871)里,曾因“资金短缺、学生出勤率低”等原因被数次关闭,但是每次都因为华人的坚持迫使当局重开学校。这所开开关关的学校注册入学的华人学生至少有997名。[4]1885年复开后,定名为华人初等学校,1906年大地震后,又搬迁校址,易名为远东公立学校(Oriental Public School)。

1885年设立的华人初等学校有着普通公立小学一样的课程,学校低年级注重阅读、书写、拼读、计算等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注重语言、地理、历史等科目的学习。19世纪末美国公立学校教学非常重视培养记忆力、注重训练、强调纪律并严于惩罚。此外,学校也非常重视竞争、自立和个人主义的培养。他们认为,富有竞争性的游戏和等级评定有利于培养上述价值观。公立学校的老师普遍采用“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单调的诵读和反复的训练等方法被用来加强英语单词的记忆。

1867年,一个观察者描述了旧金山华人公立学校的一次课堂教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很多英文单词,要求学生对每个单词进行正确的拼写和发音。教师会把拼读正确的同学移到教室的前面,这是一种形式上的激励,因为老师把他们与其他同班同学进行了区分。[5]

虽然这是复开前的华人公立学校的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一直为美国公立学校所沿袭,其改变要等到19世纪末进步主义改革引发的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公立学校教育逐渐从以培养社会精英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合格国民为主的教育,在公立学校中积极施加美国化的影响,贬低其他族裔的语言和文化,华人子女也受到该教育政策的影响。

虽然美国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改变华裔学生,却不曾改变种族歧视的校园环境,这是华人初等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的区别。受隔离教育政策影响,华人初等学校办学经费经常不足;教学中白人教师歧视华裔学生也是常有的事;华裔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直接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这些因素影响了华人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一些华人家长就故意违反教育局的规定,把华人子弟送到师资较好的公立学校,或者送到旧金山以外不受隔离教育影响的公立学校就读。1885—1890年间,只有434名华裔学生先后就读于华人初等学校。[6]

(二)教会学校教育

1850年,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以后,传教士就开始了对华人的传教活动。传教士不仅要拯救华人的灵魂,还在开展一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战争。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教会开办学校,强化对华人子女的教育,促其基督教化。

早年加州的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为华人设立公立学校,教会却主动设立夜校和主日学校教授英文。第一所主日学校是1853年在旧金山创建的,课堂设在萨克拉门托街一间楼上的房间里,教师是第一教堂一位仁慈的妇女。[7]1871年华人公立学校关闭后,一批教会学校的出现满足了旧金山华人子女英文教育的需求。19世纪的70和80年代,玛丽安·布克(Marian Bokee)在美国女公会的帮助下管理着一所为华人开办的学校。这个学校的日常活动在杰克逊街和杜邦街的老环球旅馆的地下室中进行。[8]19世纪70年代,仅旧金山就有大约15家这样的学校。[9]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系列的基督教教会组织在旧金山的唐人街设立了学校,包括长老会、浸礼会、卫理公会、圣公会、公理会等各教派都提供英语学习的有关课程。[10]华人众多的旧金山成为教会学校云集的地方。

华商为教会学校的开办提供了部分资金,因为公立学校的拒绝打消了他们为子女谋求教育的机会。即使1885年隔离学校复开后,很多华人子女也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同时,教会学校还为成年华人提供英语教育。虽然教会学校有传教目的,但是远比排华分子对华人施加恶行要好得多。在严酷的种族歧视环境下,有着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教会学校得到许多华人家长和孩子的青睐。这是教会学校与华人公立学校最大的不同。

如前所述,教会学校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教授英语接近华人,进而使华人接受并皈依基督教。女公会进行宣传的小册子明确指出,她们的目的是向华人妇女和子女传福音,促使她们皈依基督教,并坚持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孩子的心灵,而且越早越好,训练他们促其形成高尚的生活方式。”[11]因此,教会学校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都会通过《圣经》的学习、祈祷和唱圣歌等活动加强基督教化的影响。

虽然有这样的长远目标,但是无论对家长还是老师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目标是教育华人孩子为未来进入公立学校做准备。因此,从一开始,华人主日学校就不光是教宗教课程,因为如果只讲《圣经》和《教义问答》,主日学校是不可能非常普及的。教会学校的课程在发展中逐渐向公立学校靠拢,日益标准化,比如使用加州政府规定的教科书,所教课程包括读、写、算术、语法、地理等和普通学校一样的课程。当时旧金山不仅有教会小学,还有教会幼儿园。

通过教会学校的学习,华人子女掌握了语言,学习了文化知识,有助于未来华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但也影响了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认同。这种影响到底多大,现在还没有办法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旧金山华人皈依基督教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三)旧式中文学校教育

“今天美国男孩都不用上学,华人男孩却一直都在上学。”这句话除了指有的华人子女在公立学校放假时在教会学校上学,还指他们放学后要到唐人街的旧式中文学校学习。

19世纪70年代以后,华童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华人社会的关注,但是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限制依旧,华童前途不禁令人担忧。在外界排斥、歧视的压力之下,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许多人还计划将子女日后送回国发展,因此也更加重视祖国文化的传递。与此同时,华人子女仅靠家庭教育显得非常薄弱,在此情形下,旧式中文学校应需而生。中文学校的兴办是华人为应对认同危机的一种抗争,也是沿袭传统文化、寄托爱国之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中文学校教育首先从私塾专馆开始。虽然旧金山第一所私塾的开办日期现今已无从查考,但从1880年该华埠人口普查中已出现十余位中文教师的事实就能大致推断出,在19世纪70年代这样的学校就已出现。[12]著名的塾师有陈馨甫,讲授四书、古文、八股、唐诗等课程,廖仲凯曾受业于其门下。光绪年间,华埠设有私家专馆十余间,每间有学生二三十名,学费甚贵,每月四五元。[13]

1888年,旧金山华人在中国领事馆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并与英文教育互补的华人中文学校——金山中西学堂(Gold Mountain School),随后改名为“大清书院”。大清书院的教学水平与中国乡间比较好的私塾专馆相类似,它是旧金山旧式中文学校的代表。

大清书院的课程基本上仿照中国的课程体系,除了中国传统经典和中文学习的课程以外,学校还提供中国音乐、历史、地理、算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主要采用重复训练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每天放学以前,每个学生都要复述当天的学习内容或者背诵记忆的课文。当时华人子弟对英文学习并不十分重视,受过经史书籍的熏陶,大多文字通顺。当时华人父母还非常重视国内科举,如有子弟能回国求学参加应试,对于家属来说是极大的光荣。

大清书院招收学生的平均年龄在五到七岁。大清书院的学生约60人,分为两班。上课时间由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下午三时,学生由远东学校(应是华人初等学校)下课后,四时进晚膳,四时三十分至九时在书院上课。星期六则由上午九时至下午九时,授课时间较长。[14]大清书院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为避免与教会学校或公立学校的上课时间冲突。因为当时部分华人孩子同时在两种学校体系下学习,阿炳可能就是这样。

中文学校集中体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父母迫切希望他们美国出生的子女学习并延续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与努力。[15]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讲,华人子女为了能在美国生存必须学习英文。但是从民族感情来讲,由于排华法的影响,华人父母难以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因而在感情上始终认同中国与中华文化,这种观念延伸到子女的教育就表现为:子女是中国人,所以必须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华人父母的认同观念成为华人子女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