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图像除了用不同的黑白灰度来表示组织器官的密度高低外,还可用X线的吸收系数来表示密度的高低,这样就有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把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因此组织器官的密度直接用CT值表示,单位为享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把水的CT值定为0Hu,人体内密度最高的骨皮质CT值为1000Hu,空气的CT值为-1000Hu,人体内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CT值则位于-1000Hu~+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图2-13,图2-14)。
图2-13 亨斯菲尔德标尺与EMI标尺CT值的比较
图2-14 CT值与灰阶的关系
如果CT图像用2000个灰度来表示2000个分度,则图像层次非常丰富,但是人眼不能分辨这些细微的灰度差别。一般人眼只能区分16个灰阶,如果图像用16个灰阶来反映2000个分度,则每个灰阶的CT值为2000/16=125Hu,亦即人眼能分辨的相邻2个灰阶间的CT值差为125Hu,如果两种组织的CT值差别小于125Hu时,则人眼不能分辨。为了使CT值差别小的两种组织能被分辨,必须采用不同的窗宽(window width)和窗位(window level)。窗宽是指图像上16个灰阶里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无论多高均显示为白色,没有灰度的差别;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无论多低,均显示为黑色,也没有灰度的差别。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不同。提高窗位图像变黑,相反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因此,为了使病变显示清楚,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窗宽和窗位,以获取较好的图像质量。当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的密度差别较小时,应用窄窗宽才能显示出病变。
CT与普通X线影像不同,它是数字化重建图像。分析数字化重建图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窗口技术。窗口技术是指利用调节窗宽和窗位而得出对比度清楚的优质图像,如果窗宽、窗位调节不当,就不能充分显示器官组织结构和毗邻关系,甚至会使病变被掩盖、遗漏,而有些病变因其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和演变过程不同,有时即便是常规的窗宽、窗位也显示不出来。因此,如何正确运用窗口技术,以获得使病变部位明显呈现出来的清晰图像,是提高CT图像质量与诊断符合率的关键。
CT图像是可以随意调制的,但这种调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检查不同部位、不同组织需要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在日常工作中,因为窗位相当于所显示灰阶的中心,所以应选在需要显示的组织CT值范围内,例如为显示肺,窗位应选在与空气相近的CT值,即-500~-700Hu,而对于显示纵隔结构,窗位应选在软组织的CT值,即30~50Hu。
不同组织因为密度不同,X线吸收值就不同,所以窗宽和窗位应灵活选择。要想详细地了解和观察到所检查层面的组织结构细节,不但要有熟练的调窗技术,还应熟知各部位的正常CT值,这样才能调制出满意的CT图像。如脑的CT值一般在+35Hu左右,所以成人头部常规选择的窗位为35Hu,窗宽为100Hu。但婴幼儿头部受其年龄发育特点的影响,其脑质密度值远不如成人高,这样,用成人头部的窗宽、窗位来观察,调制出来的图像浓淡(黑白)反差太大,脑质密度太黑,不能仔细观察脑质结构。而改用低窗位(窗位28~30Hu),窗宽相应增加(110Hu)窗口来观察,其脑质结构就对比的比较清楚,改变了小儿头部CT图像不如成人清楚的状况。又如,我们常发现临床具有典型的脑梗死症状和体征,但用常规窗宽、窗位观察却未能发现病灶,改用高窗位(+50Hu左右),低窗宽(80Hu左右)观察,梗死灶往往就能比较清楚地衬托出来,因为发病时间在48h以内的脑梗死,病变区的密度仅略低于邻近的正常脑质,CT值一般在+30Hu左右为低窗宽时,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的CT值就能对比出来。因此,两种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病灶适合用高窗位和低窗宽来观察。
同样,对肝脏采用窗宽100~150Hu,窗位70~75Hu,可以检查出常规窗宽(200Hu)、窗位(50Hu)没有检出的病灶。因为正常肝组织的CT值为50Hu左右,如果病灶的CT值为40Hu,两者相差仅10Hu,所以病灶也就较清楚地显示出来。如果窗宽为200,200/16=12.5 Hu,超出两者的密度范围,病灶会被漏掉。窄窗宽只适用于两种组织间CT值相差小的脏器,如果观察骨骼就不太适用,反而会掩盖病灶。比如观察颅骨时就得用高窗宽(1000~2000Hu)、高窗位(300~500Hu),效果较好,影像较清楚。又如,观察小的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常规窗宽、窗位时,可见局部颅骨稍厚些,分辨不出有无血肿。此时适当调宽窗宽和调高窗位,局部层次增加,范围扩大,即可明确分辨出小血肿和颅骨的边界来。
对于CT值差别较大的组织,可以使用双窗技术。双窗是指CT检查时将两者不同窗宽、窗位所示的影像同时显示在CRT上或摄于同一胶片上。目前许多CT都有双窗功能。如胸部的CT检查,使用双窗可以在一张图像上同时显示肺组织和胸壁、纵隔软组织,显示病变比较直观,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在胸壁、胸膜、肺、纵隔联合病变时。双窗技术对于常规CT检查后诊断较困难的病例,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双窗技术不能根据灰度来估计CT值,因为双窗的第一窗和第二窗均用满灰度来表示,所以同样的灰度对应的CT值未必相同。
熟练掌握调窗技术是保证CT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现在许多CT机都设置有显示不同组织的固定窗,如脑窗、骨窗、软组织窗、腹窗、纵隔窗及肺窗等,每个窗都有相应的固定窗宽和窗位,但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日常工作而设的标准功能。由于人体和不同年龄段组织结构的差异,病理过程的千变万化,以及各种类型CT机性能的差异,或同一CT机使用一定时期有所变化,同时受机器的电流、电压、X线量等的影响,还有各种类型的照相机、冲片机、胶片和冲洗药液的差异,故应经常单个调节窗宽、窗位,使组织解剖细节和病理变化显示充分、细致、清楚。适当使用一些特殊窗技术(如双窗)可更逼真、更细致、更清晰地反映病灶改变,提高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