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方来源于《温病条辨》,原方主治如下: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病甲汤主之。
讲解
原方主治表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此为阴虚发热的表现。病因病机:“热自阴来”,是指热系阴虚所致。
【组成】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1.青蒿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主要归肝胆经,功能退虚热,解暑,截疟,善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夜热早凉等虚热证。常用量在5~15g之间。
2.鳖甲 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多砂炒后醋淬,使其质地疏松,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其质地沉重,入煎剂时多先煎以便充分煎出有效成分。性能咸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滋阴息风、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等作用。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退虚热的方面,一为软坚散结,治疗结块的病证方面。本品价昂,不宜大剂量应用,其常用量多为10~30g。
3.牡丹皮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性寒凉而入血分,芳香清透,善清血分之热,透发无汗之骨蒸;丹皮治骨蒸与地骨皮不同,地骨皮无芳香之气,善治有汗之骨蒸。
4.本方药仅五味,其中,青蒿、鳖甲、知母、牡丹皮四药均能清退虚热,而且青蒿为清透虚热的要药;鳖甲、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四药均具有滋阴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剂量】
1.本方是清代方剂,剂量换算为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需要强调的是青蒿与鳖甲的剂量比例为2∶5,用量悬殊。
2.现代临床参考剂量为青蒿6~12g,鳖甲18~30g,生地黄15~30g,知母6~12g,牡丹皮9~15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用法虽只有10个字,但提示的问题也不少。
1.由“五杯”到“二杯”,浓缩近3倍。“日再服”示该方的服法为每日2次。
2.“杯”的计量不准确,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掌握。结合现代用法,笔者认为一杯按200ml左右计算即可。
3.有不少学者认为方中青蒿虽未要求后下,但青蒿气味芳香,不耐高温,后下或沸水泡服为宜。
【配伍】
青蒿与鳖甲 青蒿质轻,轻凉走表,鳖甲质重,沉寒走里。二者一轻一重,一表一里,均能清退虚热。二者的配伍,与阴虚发热的机制相同。阴虚发热的机制就是阴虚于里、热浮于表而致的虚热证,证属本虚标实,其本在阴虚,其标在热浮。阴虚于里,有鳖甲之重滋也;热浮于表,有青蒿之轻透也。吴鞠通对二者的配伍极为重视,他说:“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应用】
本方原治温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不足之虚热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对于内伤杂病之阴虚发热,本方也常用。可以这么讲,青蒿鳖甲汤就是治疗各种阴虚发热证的专方、代表方、首选方。
正确使用本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发热的特点。其热象多呈下午或晚上低热,而上午热象不显,或上午虽有低热,但下午或夜间较为明显。其势一般不高,若体温在39℃以上者,多半不要考虑阴虚发热所致。
二是全身症状。本方具有较强的滋阴生津作用,故大多伴有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若见胸闷不饥,口中黏腻不爽,舌苔腻,或黄或白,脉濡等,多为湿浊内停所致,非本方所宜。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原因不明的发热、慢性肾盂肾炎、各种结核病、手术后低热、小儿夏季热、感冒后期、各种慢性病的缓解期等属于阴虚发热者。
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原由细菌或病毒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经抗炎或抗病毒治疗后,急性期已过,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已经不明显或根本没有致病细菌或病毒的存在,机体所表现出的低热大多系功能失调所致。这种情况,需要从调理功能入手,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举一病例。某男,68岁。自述半月前患痢疾,经治疗后下痢已止,但发热起伏不退已1周。经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腋下体温在37.5~38℃,自觉疲乏无力,渴而少饮,暮热早凉,且大便干燥,尿少色黄。查体:体温37.8℃,面色潮红,舌质红而干,少苔,脉象细数。大、小便常规化验正常,血象正常。证属阴虚内热,治宜养阴透热。予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10g,鳖甲(先煎)20g,生地黄18g,地骨皮15g,知母10g,丹皮12g,银柴胡12g。服药3剂后热势减退,效不更方,再进2剂,体温正常,诸症消除而告愈。(《北京中医》,1994;6:34)
【加减】
应用本方时,可随症进行加减,如津伤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沙参、麦冬等以生津止渴;若火旺明显而热象较高者,可加地骨皮、白薇等以清退虚热。
【名家论述】
1.《谦斋医学讲稿》今·秦伯未 本方原治温病邪伏阴分,亦用于肝虚潮热。因鳖甲入肝滋阴,丹皮凉肝,青蒿清透少阴之热,佐以生地黄、知母养阴退蒸,对肝虚形成的潮热,恰恰符合。这种潮热多发于午后,伴见神疲汗出,形体消瘦,脉来细弱而数等。
2.《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今·蔡陆仙 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分而发者。夫邪自阴出阳,自内达外,则其内之阴已亏,而为伏热之根据地,既已自内达外,由阴出阳,而其热之仍留内不解者,则其阳气之被邪热遏于阴中,而不能泄越可知也。惟其不能泄越,故用青蒿。邪热伏为根据,故用鳖甲、生地、知母之甘寒以养阴,搜搏其伏寇也。合之为辛凉甘寒复法,而收内修外攘之功,岂不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