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雌激素是卵巢分泌的还是卵泡分泌

雌激素是卵巢分泌的还是卵泡分泌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卵巢功能减退引起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是围绝经期发病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功能紊乱,导致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失衡,故神经内分泌免疫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密切。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反应性分泌增多。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下丘脑分泌PIF增加,致使催乳激素浓度下降。雌激素能促进氨基酸转移至脑,有利于正常健康的精神状态。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卵巢功能减退引起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是围绝经期发病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功能紊乱,导致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失衡,故神经内分泌免疫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密切。

(一)病因

1.卵泡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 卵泡是卵巢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卵泡不可逆的减少是绝经发生的原因。在胎龄5周时卵巢是由中胚层的体细胞与外胚层的生殖细胞组成,当时300~1 300个;由于生殖细胞不断分裂,数目逐渐增多,于胎龄5~7个月时卵泡数600万~700万个。自胎龄3~7个月,卵母细胞的总数不再增多,并陆续退化,使卵巢内卵母细胞数逐渐减少,出生时70万~200万个卵泡,至青春期剩30万~40万个。成年妇女一生共排出400左右个卵子,其余皆成闭锁卵泡退化。至绝经时残留极少数卵泡,主要原因为卵泡闭锁和排卵。卵泡减少时,卵巢形态也相应老化,体积逐渐缩小,绝经后卵巢重3~4g,仅为生育期的50%;卵巢组织以间质组织为主,少见始基卵泡,仅有少量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的卵泡,以致卵泡成熟发生障碍,不再排卵。卵巢门血管硬化,动脉分支减少。

2.神经递质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对激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本身也是多种激素的靶器官,故激素的改变亦能引起精神、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3.种族、遗传因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营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的不同,使不同个体进入绝经期的时间也不同,症状轻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孪生姐妹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开始时间完全相同,症状持续时间也相近,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4.性格特征、神经类型,以及职业、文化水平均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有临床资料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多数神经类型不稳定,且有精神压抑或精神上受过强烈刺激的病史,而性格开朗、神经类型稳定,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较少,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消退较快。

(二)病理

1.内分泌激素改变 女性生殖功能于30~35岁下降,40岁以后下降显著。由于卵泡衰竭,卵巢的生殖功能及内分泌功能衰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平衡失调,变化如下。

(1)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育龄妇女中下丘脑、垂体与卵巢间存在周期性的正、负反馈机制。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反应性分泌增多。这时高水平的促性腺激素仍不能使卵巢内剩余的衰老卵泡发生反应,雌激素进一步下降,形成高促性腺激素卵巢功能不全,因此FSH与LH均上升,FSH上升幅度大于LH。绝经后2~3年,血清FSH水平较正常育龄妇女卵泡期增加10~15倍,LH增加3倍。此后随着年龄增长有所降低。绝经10年后,促性腺激素约下降到峰值的一半。

(2)雌激素:雌激素分泌减少。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内源性雌激素大部分是由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FSH与LH的剌激下合成与分泌,少数由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在脂肪组织中转化而成。绝经后由于卵巢萎缩,不能在卵巢内转化为雌激素,循环中雌激素的来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绝经后血中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明显降低,一般低于80pmol/L,雌激素总量相当于月经周期中正常早期卵泡期时的1/2,是晚期卵泡期的1/10,在绝经后10年内就维持这样的低水平;绝经后血中雌酮(E1)均值129.5pmol/L,高于E2均值,形成E1/E2>1。E1升高主要由雄烯二酮在外周脂肪、肌肉、肝、肾等部位转换而来,而E2主要由E1转换而来,故肥胖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于纤瘦者。E2降低解除了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水平的负反馈作用。

(3)孕激素:孕激素分泌基本停止。孕酮(progesterone,P)是21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生育期主要由卵巢排卵后的颗粒黄体细胞分泌,绝经后卵巢无排卵,故血中含量较低,仅为育龄妇女卵泡期孕阴值的30%。

(4)雄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为19碳类固醇激素。绝经前睾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分泌一小部分,但多为合成雌激素的中间产物。绝经后卵巢细胞和黄素化间质细胞受到大量促性腺激素刺激,使卵巢分泌量增加,因此睾酮总卵巢来源与绝经前大致相同。由于绝经后T/E2比值上升,部分妇女绝经后出现男性化表现。血浆雄烯二酮水平为(2.094±0.035)nmol/L,睾酮水平为(0.868±0.109)nmol/L。

(5)催乳激素:由于雌激素具有肾上腺能耗竭剂的功能,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PIF),从而使催乳激素浓度升高。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下丘脑分泌PIF增加,致使催乳激素浓度下降。

(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绝经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增加与LH相平行,说明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仍保持良好关系。

(7)抑制素:绝经妇女血抑制素浓度下降,绝经后卵泡抑制素极低,而FSH升高。

2.神经多肽与神经递质的改变 脑是雌激素的促神经和促精神作用的靶器官之一。雌激素能促进氨基酸转移至脑,有利于正常健康的精神状态。雌激素降低,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使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而导致精神和情绪变化。

雌激素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的作用,MAO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介质(单胺类)浓度的酶系之一,其含量增加导致去甲肾上腺素(NE)张力增强、5-羟色胺(5-HT)含量下降,可出现精神异常。

雌激素有增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此当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时,其对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的副交感神经的稳定作用减弱,产生了反应性交感神经张力过高,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向周围,导致血管收缩的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区域性血管扩张,产生潮红、潮热、出汗等症状。头、颈、胸、背的自主神经系统更为敏感,所以这些区域的症状相对明显。

3.骨质代谢异常 雌激素下降导致钙的负平衡,而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4.脂质代谢异常 雌激素降低,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粥样硬化指数LDL-C/HDL-C升高,而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