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性原则
医患沟通的目的是为促进病人康复服务的,这是医患沟通的属性所决定的。要求医生应当使用规范的医疗用语,选择适当的表情和体姿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融洽医患关系。
(二)个体性原则
医疗服务的对象——病人来自各行各业,每个病人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状态千差万别,不能统统都用一个模式进行沟通。而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此外,还应考虑病人的疾病,综合选择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例如,医生对病人说:“您这次病得不轻啊!”对于一个患有感冒,平时大大咧咧、不大注意健康和休息的病人来说,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病人认真对待、按时服药。而对于一个患有恶性肿瘤、心理压力沉重的病人来说,那就可能会更增加他的心理压力甚至丧失继续治疗的希望。因此,医患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应当从具体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变通。
(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情感适度。医生在工作中应把自己的情感控制在职业需要的范围之内,而不能听任自己的感情随意表露,对待异性病人、危重病人、无理纠缠的病人尤其要适度。医生在工作中既要把病人当亲人,又不能过于亲昵;既要同情病人,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不能因为病人的呻吟和叫嚷而使自己惊慌失措甚至痛哭流涕;对于无理纠缠的病人,既要冷静处置,也不能冷若冰霜甚至恶语相向。
(四)准确性原则
1.沟通的目的是要将发送者的信息被接收者明确接受 应该说,当信息沟通所用的语言和传递方式能被接收者理解时,这才是准确的信息,这个沟通才具有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病人对发自医生的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解。无论是文字还是口述,医生的责任是将信息加以综合,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对方表达。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用词要朴实、准确、口语化,忌用医学术语或医院的省略语。
2.语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医生的语言能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也可能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刺激,甚至会造成病人沉重的心理压力。病人对医生所说的有关自己疾病的诊断、分析、预测、治疗措施等方面的信息非常敏感,医生稍有不慎说出不恰当的语言,将会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严重后果。这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熟悉医院驻地居民所用的语言。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医患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