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医疗人性化服务趋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社会进步的原因,有病患者情感和心理需求度增长的原因,也有疾病谱、病因谱的转变和医学模式转换的原因,以及医学科学发展的原因。就社会绝大多数医疗服务水准来说,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期,在医疗科学技术初始阶段,因医疗资源的匮乏,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是简单、实用,只是满足于对疾病治疗的本身,别无所求。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公众就会对医疗服务产生更高的要求,包括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对情感、生命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使许多国家陆续进入了社会丰裕时期。人们久压在心中的那份对医疗服务的心理和精神的欲求逐渐萌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人们不仅要满足对疾病治疗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心理的需求。于是在医疗服务中,赋予了除医疗技术之外的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医疗人性化服务趋向的出现和渐成气候,便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二)病人的需要
医疗人性化服务是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医疗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病理状况的改善、消除,以及心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为医疗人性化服务的原动力。
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说“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从一个侧面提示了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必然性。医疗服务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
病人是患了某种疾病的人,来医院就医时,不但需要医疗技术服务,更有情感需求,需要人文关怀。许多病人对医院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正当的权益没有得到维护,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体恤病人、善于同病人沟通;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三)医学模式转换的要求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的疾病谱、病因谱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顺位,从以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转变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而这三大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大多与心理、社会及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促成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关注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自然也促成了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趋势的形成。
(四)医学发展和医疗机构竞争的需要
1.医疗技术的比拼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前些年,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许多医院不惜代价竞相购置高科技的医疗技术装备、开展新的医疗技术项目,甚至一些县级医院也争着开展心脏外科手术。因为技术装备总是有价的,你能花钱买来,我也能买来;医院经费不足,那就从银行贷款,贷不来就发动职工集资。经过这些年的比拼,医院之间医疗技术的比拼已经趋于稳定。
2.医疗建筑的竞赛也告一段落 为了改善和树立医院的形象,各大医院纷纷建造豪华医疗大楼,提高装修、装饰档次。客观地说,漂亮的建筑对于树立医院的形象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医院建筑和装修的竞赛已经告一段落,其作用也已显现出来,但其在竞争中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3.医学人才的竞争也已经成形 为了在竞争中占取优势,许多医院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医疗技术人才。至今,许多城市的大医院已经博士成群,高职称医生堆积,人才争夺战也已经告一段落。
4.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竞争方兴未艾 医疗已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改变到以病人为中心,进入了尊重病人、与之共同参与医疗活动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人性化服务的需求是强烈的,是对一所医院质量评估和认可的重要方面。提供优质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是医院改善服务品质,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中制胜的重要利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病源竞争,没有病人医院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对医院扩大市场和巩固市场占有率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医疗服务必须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服务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优质的服务定会吸引更多的病人,多收病人、多创效益,达到医患双方的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