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生理特点和用药关系

婴幼儿生理特点和用药关系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幼儿期包括从1个月至3岁儿童。例如氨基糖苷类对婴幼儿很难反映出药物早期中毒的指征。细胞外液从新生儿的45%,到6个月时为42%,1岁时为35%,均高于成人的20%,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新生儿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幼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期大。由于婴幼儿期肝的相对重量,新生儿期为3.6%,6个月为3.9%,1岁时达到4%,约为成人的2倍。

婴幼儿期包括从1个月至3岁儿童。此期儿童体格发育显著加快,各器官功能渐趋完善。从体重看,除初生数日呈生理性下降外,头3个月以平均每周200~250g,即每月以800~1000g的速率增加,3~4个月约为初生时的2倍。以后渐慢,3~6个月平均每月增重500g,6~12个月平均每月增重250g,1周岁体重约为初生时的3倍,2周岁约为4倍。这一时期生长迅速,要密切注意有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儿童发育,如服用四环素类药物、类固醇、某些含激素的制剂等。还须警惕某些中枢抑制性药物对智力的损害。婴幼儿对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可以是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例如氨基糖苷类对婴幼儿很难反映出药物早期中毒的指征。一旦听神经受损,多成聋哑,终身残疾。使用这类药品,要严格掌握指征,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这一时期是主要的哺乳期,要注意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的后果,母亲用药或吸咽,还可能使药物浓集在乳汁中。

1.药物吸收 婴幼儿对药物吸收与成人不尽相同。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3岁左右才达成人胃液的pH,胃容积1岁时已达40ml/kg左右,仍小于成人。到6~8个月胃肠才有蠕动,胃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缩短,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速度快于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且大多不愿服药。片剂口服不慎可误入气管,可以用糖浆剂、合剂等代替片剂。注意色、香、味等以克服婴幼儿用药不合作情况。注意喂药时药物的泼洒、量取误差等实际问题。对危重病儿,为及时达到有效血浓度,宜用注射方法给药。婴幼儿期还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要注意与急慢性胃肠炎、药物引起的腹泻等反应的区别。

2.药物分布 儿童的体液总量从新生儿的80%,到1岁时降到70%,仍高于成人的55%~60%。细胞外液从新生儿的45%,到6个月时为42%,1岁时为35%,均高于成人的20%,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新生儿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幼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期大。婴幼儿体液调节功能较差,细胞外液比重又大,其水和电解质代谢易受疾病及外界影响。要注意脱水时可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血浓度。婴幼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仍较差,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

3.药物代谢 婴幼儿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线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已趋成熟。特别是使药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酶的活性,在胎儿期缺乏,新生儿期迅速日趋完善,而婴幼儿期已达成人水平。由于婴幼儿期肝的相对重量,新生儿期为3.6%,6个月为3.9%,1岁时达到4%,约为成人的2倍。因此,幼儿药物的肝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亦高于成人,使很多以肝代谢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t1/2短于成人。

4.药物消除 婴幼儿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迅速增进,6~12个月可超过成人值,肾小管排泌能力在7个月至1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肾占全身的比例,婴幼儿期为0.7%,1~2岁为0.74%,略高于成人的0.42%。

由于婴幼儿药物肝代谢速率与肾排泄快,一些以肝代谢为主渠道消除的药物总消除速率也较成人快,使不少药物t1/2短于新生儿,如磺溴酞t1/2新生儿为9.6min,幼儿为5.5min;又如卡那霉素等均短于成人(表1-5)。

表1-5 不同年龄期部分药物t1/2比较(3)

(续 表)

注:(1)苯巴比妥酶促作用,t1/2可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缩短;(2)苯妥英钠呈非线性动力学性质。药物血浓度过到一定水平后,t1/2可随药物血浓度的增加而递增;(3)本表资料来源不同,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