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语争斗与专业认同建构

话语争斗与专业认同建构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类似争论在中国的新闻界也屡见不鲜,比如当记者守株待兔拍出雨中摔跤的现场照片时,人们就对记者的角色定位争论不休——记者应当像普通人一样警示和救助他人,还是应当恪守职业身份完成拍摄工作?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社会公众,厘清二者关系均有重要价值。本节将有关媒介事件的论争视为叙事,以期超越是与非的二元对立,以更为广阔的视域审视中国新闻业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探讨其改革的方向与可能性。
话语争斗与专业认同建构_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

记者在工作时的身份,应当是普通人还是职业人?在一些引起公众关注的有关记者的话题中,这一问题反复出现,几乎成为各种媒介事件中评价记者的核心尺度。比如,2012年年末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媒介批评的纽约地铁死亡照事件,中外讨论的焦点之一即摄影记者当时应当首先救人还是拍照记录,即先做普通人还是职业人。而此类话题又时常扯出一个经典案例:曾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作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为拍摄等候啄食垂死女孩的秃鹫,而受到不先救人的指责。类似争论在中国的新闻界也屡见不鲜,比如当记者守株待兔拍出雨中摔跤的现场照片时,人们就对记者的角色定位争论不休——记者应当像普通人一样警示和救助他人,还是应当恪守职业身份完成拍摄工作?当记者下跪采访时,有人赞之为追求平等、尊重他人,但也有人批评作秀炒作、有违客观。对此,一些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然而,这样的剖析基本上是建立在记者与普通人的二分法基础之上的。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是:为什么要将记者和普通人加以区分?这种区分对于论说者和当事人有何意义?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论争双方是以何种方式来定位记者和普通人的?也就是说,论说者的区隔策略是什么?这些策略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笔者认为,诸多有关记者与普通人的讨论,体现了专业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思想之争。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社会公众,厘清二者关系均有重要价值。本节将有关媒介事件的论争视为叙事,以期超越是与非的二元对立,以更为广阔的视域审视中国新闻业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探讨其改革的方向与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