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150万~200万的儿童因腹泻而死亡,其中轮状病毒是其中最主要病原体,因轮状病毒腹泻而死亡的儿童约为60万。人轮状病毒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严重胃肠炎和脱水的最主要病因,几乎所有儿童在出生后3~5年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不能够减少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相似。轮状病毒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原学】
197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Bishop等在墨尔本研究婴幼儿胃肠炎时从十二指肠黏膜细胞活检标本中发现了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熟病毒无包膜,大小(直径)70nm,有双层衣壳,内衣壳的壳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性排列,与外衣壳汇合,在电镜下形似车轮的辐条而得名。在负染电镜下,外形为5∶3∶2立体对称的20面体的球形颗粒,核心部分直径36~38nm,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含双股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11个片段分别编码病毒的6个结构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质,其中最主要的为VP2、VP4、VP6和VP7等4个结构蛋白,VP1和VP3等2个酶。核心外围为20nm双层衣壳,内壳蛋白由780分子的VP6组成,并构成7组特异性抗原,根据病毒内壳蛋白VP6抗原性不同,轮状病毒可分为A-G 7个组(群)。
外壳蛋白由780个分子的VP7及120个分子的VP4突起组成。其中VP7(糖蛋白或G蛋白)和VP4(蛋白酶敏感蛋白质或P蛋白)抗原特异性不同,分别建立了P(蛋白酶敏感,protease sensitive)和G(糖蛋白,glycoprotein)2个独立的血清型系统。VP7和VP4均能独立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目前已知至少有21种P型,14种G型。VP7是轮状病毒主要的型特异性抗原,也是目前发展各种疫苗主要针对的血清型,即G血清型。相同血清型的VP7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型间无交叉免疫,给疫苗研制带来了困难。
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对温度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中可存活7个月;耐乙醚和酸,不被胃酸破坏;-20℃可长期保存,在有硫酸镁存在的情况下50℃亦不被灭活。
【流行病学】
1.流行情况
(1)季节分布: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全年均可发病。热带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季节性不明显。在亚热带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地区的高峰季节略有差异,但都以秋季到冬季的寒冷季节为主。中国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季节也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流行高峰期通常从10月到次年2月腹泻。随南北地区的不同,又稍相差1或2个月,而春季3~5月份又可有一小高峰。在美国主要出现在1~4月。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与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不同,可在一年四季中发生,季节分布不明显。在我国北方地区曾引起大规模流行,南方少部分地区曾引起局部流行。
(2)地区分布:随型别不同,地区分布有所不同。A组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流行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发展与研究的轮状病毒疫苗也是针对A组设计的;B组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最初发生于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曾在我国暴发流行,原来日本没有,近年来也有发生。C组感染遍布全世界,多为散发。
(3)血清型致病与流行情况:轮状病毒7个组中,只有A、B、C能够感染人类,其余组引起其他动物腹泻。14种G血清型中只有10种血清型感染人类(G1-6,G8,G9,G10,G12),世界范围内,占绝大多数的为4种(G1-4)。引起婴幼儿腹泻的血清型主要为G1-4,G8,G9和G12。欧洲的流行病监测表明毒株血清型分别为G1(63%)、G2(8%)、G3(5%)、G4(15%)和未分型(8%),印度流行株为PG9,而巴西为PG5。
我国从1982年逐步对轮状病毒进行分型。1998年4月到2000年4月在全国10个地区的人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监测数据表明,在检出的轮状病毒1 305株中,其毒株血清型依次为G1(72.7%),G2(12.1%),G3(14.2%),G4(2.5%)和G9(0.9%),另外未分型占0.7%,混合感染占3.1%。但是,总的说来,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报道的轮状病毒流行株并不一样,但主要以G1、G3型为主。
21种P血清型中,世界上常见的P基因型为P8和P4型,占84%,中国最常见的P基因型也是P8和P4型。分型结果显示,P8型中位百分数为48%(8%~83%),P4 27%(5.4%~62%),P6型为9.5%(0~14%)
不同的P型和G型理论上能够产生294种轮状病毒毒株,但其中4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PG1、PG2、PG3和PG4。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其流行优势株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们经常随着年份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某一特定地区实施免疫计划,必须要考虑到流行毒株的多样性。
2.传染源及传染途径
(1)轮状病毒有很高的传染性。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2)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染,急性期患儿及成人粪便中均含大量轮状病毒颗粒(1012/g),以起病后第3或4天排出病毒最多。也可经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水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有报道认为,轮状病毒在温度20℃、相对湿度50%的空气中可存活40h以上;也有研究发现,42%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病例在发病初期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从4名住院肺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也分离出了轮状病毒,因此不能排除轮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呼吸道传播途径不可忽视。
由于轮状病毒在环境中不易自然死亡,因此,也可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为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院内感染引起。
成人轮状病毒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与水源或者河流被污染有关。北方以寒冷季节为主(1~3月份),南方以春夏季节为主。
【临床表现与相关疾病鉴别】
1.临床表现
(1)新生儿病人:新生儿中有发病,有婴儿室暴发流行报告。40%~50%新生婴儿排出病毒,但临床症状轻微,常呈自限性,无死亡。也有只排病毒而无症状者,这可能与存在被动免疫有关。
(2)婴儿与儿童病人:潜伏期1~3d。疾病谱从最轻的亚临床感染、较轻的自限性腹泻到伴有呕吐、发热的严重腹泻并可导致脱水性休克、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轮状病毒感染后病症不重,除非严重的疾病未得到及时的就诊与治疗,会迅速引起致命的脱水。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医院由于治疗和抢救措施通常条件比较及时有力,所以在医院中发生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的并不是很多。
呕吐、腹泻、发热是主要临床表现。起病突然,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前,大多发热可为37.9~39.5℃,有1/3病人体温超过39℃。30%~50%早期病儿出现呼吸道症状。呕吐出现后2~36h开始腹泻,大多每天10次以下,多者可达2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乳白色或淡黄色,无脓血,排便较急、量多、无腥臭味,幼儿可诉腹痛。此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粪便性状特点。病人食欲缺乏,因此很容易发生等渗性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相应体征。精神萎靡、体重减轻、腹胀、肠鸣音增加,
胃肠道症状一般3~7d结束。全部病程一般5~8d(1~10d),平均2.9d,个别可延续至30d。
(3)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
(4)成年病人:成人也可发生典型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多见于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保育员。但在北欧与北美曾报告年长儿和成人中有局部流行。根据人工感染志愿者所观察,成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为1~4d,大多1~2d,故起病急,无热及低热病例占80%,明显发热在20%以下。全身中毒症状尚可,有食欲缺乏、全身乏力、酸痛、头晕、畏寒、头痛、排肠肌痉挛等。有明显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不多。多数流行中,病人无上呼吸道症状,而临床上最主要的是胃肠道症状,以腹泻为主。80%的感染者有水样腹泻,伴腹胀、肠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少数流行中病人诉里急后重症状。大便性状多为黄色水样便,少数为稀便,极少数有黏液和脓血,腹泻一般每日5~9次或10余次左右,重者超过20次。病程较短,一般3~5d,呈自限性,少数可长至9d或更长。预后良好。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型。①轻型不发热、大便每日6次以内,无脱水、自身症状轻、常自愈;②中型轻度发热或无发热,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多有呕吐、烦渴、中度脱水、排肠肌痉挛、脉稍快、血压下降,病程3~5d;③重型呕吐、腹泻频繁,大便每日数十次,重度脱水伴酸中毒、血压下降、脉细速、肢端冰凉病程延长至5~7d。
2.诊断及鉴别诊断
(1)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在临床和流行病学方面有其特点,故诊断要点如下。①亚热带地区发生于秋冬季;②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以6个月到1岁为多;③临床先呕吐发热,伴呼吸道症状,随即发生水样便腹泻;④大便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水样便,无脓血,量较多,次数一般每天10次以下,也可达20余次;⑤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⑥轻症为多;⑦大多经5~7d自愈。
但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有时不易与轻型大肠杆菌感染鉴别,特别是不易与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腹泻作临床鉴别,虽然后者好发于春末夏初但两者均全年可见,夏季也可发生轮状病毒腹泻。与其他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单凭临床表现更不易鉴别,必须依靠实验病毒学检查以确诊。
(2)成人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期诊断较容易,但散发病例或流行早期诊断不十分容易。除病毒学检查外,主要依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有下列几点供参考。①夏季或冬季在某一地区或单位突然发生大量腹泻且大多为青壮年;②临床表现常不很典型,但乏力、食欲缺乏、全身酸痛伴头痛、头晕常见;③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大便次数10次上下或达20次以上,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有脱水酸中毒;④抗菌药物无效;⑤血、尿及大便常规化验正常。
根据临床表现及当地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小儿应考虑A组,成人则考虑B组,散发病例应考虑C组的可能。确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肠道病毒及某些产毒性细菌所致的肠炎极为相似,应注意与肠腺病毒、诺沃克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及ETEC肠炎相鉴别,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
诺如病毒是人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的一组病毒,常在学校、医院和孤老院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累及成人和儿童,是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腺病毒40、41型和星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也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星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减退者急性病毒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性已日益受到重视。感染多发生在2岁以内尤其是1岁以内的小婴幼儿,多为散发,但也可发生暴发流行。星状病毒感染后,经过1~3d的潜伏期后出现腹泻症状,表现为水样便伴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单纯星状病毒感染者症状多较轻,一般不发生脱水等严重并发症。目前有关星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报道还很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3.并发症 国外曾有报道轮状病毒感染可并发中耳炎、肺炎和气管炎,少数患儿还可并发肠套叠、皮疹、结膜炎、高热惊厥、瑞氏综合征、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甚至可引起婴儿猝死。对精神及面色差、心音低钝的患儿应早做心电图以发现并发心肌炎。国内这方面报道较少,应引起重视并加强相关研究。
婴幼儿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发病过程中曾有报道合并肝性脑病(肝脑综合征)、中毒性脑炎、直肠出血、肠套叠等并发症。
4.治疗 轮状病毒腹泻目前还没有特异性化学药物,一般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为主,辅以中草药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可用静脉补液纠正。由于sIgA可直接对抗轮状病毒,国内用粗制口服sIgA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取得了一定效果。又有报道根据足三里的治疗作用和异丙嗪的药理性能,将药物注入穴位内,同时配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3d内全部治愈。曾报道中草药马蹄香治疗有效,也曾用干扰素治疗,认为可缩短病程,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实验室诊断】
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与其他致病原引起的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因此实验室检验对于诊断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必需的。
1.显微镜直接镜检。镜下可见脂肪球,很少有白细胞,每个高倍镜下可见0~3个。
2.病原学检查中,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病毒培养有一定难度,在临床上应用不多。白色或灰色水样便,脂肪球含量多的粪便比黄绿色或黄色稀便及有白细胞的粪便轮状病毒检出率高。
3.免疫学检验。应用最广泛的是酶联免疫法(EIA),即检测病人大便中的病毒。已经有价格低、使用方便快速、敏感度高(与直接电镜比较)的试剂盒出售,用于病毒的监测与临床诊断。乳胶凝集试验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敏感度不如EIA,但也有使用的。
4.血清学检验。轮状病毒在病人发病后的3~7d的清中也能够检测到,主要是测定IgG和IgM,经血清抗体的升高来确定近期感染的问题。有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增长或急性期血清IgM抗体升高表示有近期病毒感染。
5.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方法有RT-PCR、核酸杂交、序列分析等。国内有以ELISA试验及提取粪便中病毒RNA,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PAGE可见11条RNA片段,集成4组,各含4-2-3-2条片段为其特征,又可根据其最后两片段相距远近,分为长短两型。冬季流行轮状病毒以长型为多,夏季则以短型为多。目前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中应用不多,主要还是用在科学研究中。
【疫苗的应用】
1.疫苗是对抗轮状病毒最有希望的手段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唯一有效手段。其原因:①自然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获得对该疾病的保护,疫苗也可以产生免疫力;②轮状病毒的传播不受卫生条件的改善影响,而这是控制其他类型腹泻病的最主要的公共卫生方式;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孩子来说,因严重轮状病毒腹泻而脱水的孩子得不到救命的输液治疗;④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疫苗是战胜轮状病毒最有成本效果的方法。
2.制备轮状病毒口服减毒活疫苗基本原理 目前, 轮状病毒的发病机制及其感染后机体的免疫问题尚未完全阐明,也对疫苗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Velazquez等通过ELISA法分析血清抗轮状病毒IgG和IgA抗体证实,自然获得的血清抗轮状病毒抗体IgA可以作为抗轮状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标志。在已感染轮状病毒儿童的纵向研究中,粪便中的sIgA也能反映机体对轮状病毒的抵抗能力。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后的研究提示,血清及肠道轮状病毒抗体滴度与机体的保护作用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但非绝对的相关性。现有资料表明,除中和抗体之外,CD4细胞、CD8细胞、抗病毒细胞因子如IFN-2C与TNF-2A均参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因为在疫苗研究中还未形成可靠的免疫保护关联,所以对每种疫苗都须进行大规模的效果确证。
为了与天然感染作用途径一致,目前研制的轮状病毒疫苗都是口服疫苗。血清学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初次感染可在出生后迅速发生,这是一种自然免疫的表现。Bishop等认为,新生儿的轮状病毒感染可以降低随后轮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初次感染后,儿童抵抗随后轮状病毒的轻型感染、腹泻、严重腹泻的保护率分别是38%、77%、87%。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所获得的保护性免疫可经后来的轮状病毒感染而加强。也有研究认为,分别有1、2、3次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对随后的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的危险性较低,RR值分别为0.62、0.40和0.34。有过2次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几乎不会再产生严重的轮状病毒腹泻,这说明重复暴露对于引起持久性保护是必要的。
研究人员希望多次给予减毒活疫苗的方式刺激免疫系统,诱导明显的轮状病毒保护作用而不引起重症腹泻。减毒活疫苗可通过几种方法得到,对人类天然减毒的动物轮状病毒;组织传代培养而减毒的人轮状病毒;引起新生儿无症状感染的轮状病毒毒力较弱,也可成为减毒疫苗。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们经常随着年份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疫苗必须至少包括G1~4这四个最主要的流行血清型。还要考虑一些国家的特殊情况,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泰国、菲律宾流行株分别为G5、G10和G12,而G9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血清型,此外,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检出了不少异常株型,而且混合感染也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构建五价、六价或更多价的重配株疫苗,产生更大范围的血清特异型保护作用。
各国各地区也可根据自身病毒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疫苗所针对的流行株,以更好地保护本地区的人群。
3.疫苗的研制历史 自从发现了轮状病毒后,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每一个比较成熟的轮状病毒疫苗是Rotashield(惠氏公司生产)。该疫苗是用一个G3型恒河猴轮状病毒与另三个分别含有G1、G2、G4型VP7基因的轮状病毒重配株构成,Rotashield是它的商品名,是液体制剂。使用前,在美国、芬兰、委内瑞拉的临床实验中显示出很好的免疫源性,在每种条件下都可使腹泻发病率至少降低50%,并可预防80%~100%的重症腹泻,效果可持续2年。美国FDA于1998年8月31日批准其使用,分三次在婴儿2、4、6月龄时口服,可以和其他DPT、Hib、OPT、HBV疫苗同时接种,并被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列为儿童常规免疫程序。1999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现服用该疫苗可能增加肠套叠发病危险性,建议停止其使用。1999年10月22日,ACIP撤销了对Rotashield的推荐。尽管对于Rotashield与肠套叠发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仍有不同认识,但疫苗最终停止了生产。
4.新的轮状病毒疫苗 吸取教训后,国内外科学家们进行了更谨慎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国产轮状病毒疫苗:2000年,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采用G10型羊轮状病毒LLR株研制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获得批准。该疫苗为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对A组轮状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6个月到3岁的儿童每年口服1次,3~5岁的儿童口服1次。
(2)国外轮状病毒疫苗:2006年美国与欧洲相继批准了两种新的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和Rotarix®,两种疫苗均是通过基因重组开发的重组疫苗。
①Rotateq®。Rotateq®由美国默克公司生产,2006年月2月获得美国FDA的审批,已经被ACIP推荐作为常规的婴儿疫苗。Rotateq®为人牛重组五价疫苗,该产品为口服液体剂型,内含五种血清型,G1、G2、G3、G4及P1。Rotateq®必须要服用3次,分别是2、4、6月龄口服。第1剂应仅在6~12周服用,两剂间隔4~10周,全部三剂应在32周内完成,三剂总价为63美元。
②Rotarix®。Rotarix®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1981年,Avant公司从宾夕法尼亚农场的小牛身上发现了1个温和的轮状病毒株,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其部分基因与人感染的病毒株进行了交换。葛兰素史克公司于1997年从购得了Rotarix®的全球销售权。Rotarix®首先于2005年在墨西哥获得了批准。2006年6月获得欧洲欧洲药审委(EMA)批准上市;成为欧洲获批的第1个可用于预防儿童轮状病毒引起的肠胃炎的轮状病毒疫苗。目前已在全球31个国家上市。包括一些亚洲国家菲律宾、新加坡和拉美国家。在一些国家已经纳入了国家免疫规范中。
Rotarix®为人源性单价(G1P1A8)轮状病毒疫苗RIX4414株,它只需要口服2次,其间间隔一二个月,能预防轮状病毒的G1P、G3P和G9P株。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历史数据表明,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世界不同地区免疫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发达国家做过的临床试验有必要在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再进行。
1.国产轮状病毒疫苗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昆明、大连做了安全性和免疫效果现场试验、在广西做了四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针对轮状病毒四个型别的抗体4倍增长阳性率均超过50%,说明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是该疫苗缺乏大规模人群试验资料,临床试验的设计也应更深入一些。尽管目前该疫苗已经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但是专家仍然建议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Rotateq® 默克公司在芬兰和美国测试了它的疫苗。6.8万名不到1岁的婴儿服用后,因为腹泻引起的住院率下降了63%。而且,患儿父母为了照顾孩子而向工作单位请假的天数也减少了87%,这明显有助于减少孩子患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临床实验表明,接种3次Rotateq®后,可减少74%(95% CI为67%~79%)的轮状病毒腹泻,可以防止98%(95% CI为90%~100%)的严重轮状病毒腹泻。
3.Rotarix® 葛兰素史克公司绝大部分的临床实验是在拉丁美洲的婴儿身上进行的,实验中,11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芬兰共6.3225万幼儿服用了Rotarix®,他们中因为各种腹泻引起的住院率下降了42%。Rotarix®可以减少85%的轮状病毒引起的严重病例。
需要说明的是,Rotarix®可以减少85%的轮状病毒引起的严重病例,而Rotateq®的成功率则是98%,这并不说明两个疫苗效果的优劣,因为在同期杂志的社论中,美国CDC的两个专家把这两个临床实验结果的微小差异(疫苗有效性的差异)归结于受实验人群的差异,以及对“疾病严重性”的判断标准不同,从两个公司各自推出的轮状病毒疫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新疫苗的预防作用都很显著(表27-1)。
表27-1 两种轮状病毒疫苗比较
【疫苗接种的禁忌证与不良反应】
1.国产轮状病毒疫苗 兰州产的轮状病毒疫苗除了有与其他活疫苗一样的禁忌证外,如身体不适、发热(腋温37.5℃以上)、免疫缺陷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等不得接种外,还有以下注意事项:①该疫苗为活疫苗,勿使消毒药接触疫苗;②玻璃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液体混浊者均不可使用;③瓶开启后,应在1h内用完;④与使用其他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间隔2周以上;⑤勿用热开水送服。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昆明、大连做了安全性和免疫效果现场试验、在广西做了四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针对轮状病毒四个型别的抗体4倍增长阳性率均超过50%,说明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是该疫苗缺乏大规模人群试验资料,临床试验的设计也应更深入一些。尽管目前该疫苗已经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但是专家仍然建议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Rotateq®
(1)疫苗只能口服,不能注射。服用疫苗前后,婴儿的饮食,包括哺乳均没有没有限制;不得将Rotateq®与其他疫苗疫苗或溶液混合。不得稀释使用。
(2)禁忌证:在使用Rotateq®前,接种医生应了解受种者的身体状况及既往接种史,包括是否对Rotateq®和其他轮状病毒疫苗有反应。发热要延缓接种疫苗,除非医生认为不接种疫苗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低热(<38.1℃)和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接种Rotateq®。
哺乳或者接种其他儿童疫苗并没有降低接种3剂次Rotateq®后免疫效果。目前还没有关于小于6周大于32周的婴幼儿服用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证据支持轮状病毒的暴露后预防。
(3)不良反应:Rotateq®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有71 725名婴儿参加,对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
①肠套叠。在首剂接种后的1年内的第7、14、42天及其后的每6周进行随访,发现在42天,Rotateq®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出现6例、5例肠套叠(RR=1.6,95% CI=0.4~6.4);在RRV-TV疫苗最容易发生肠套叠的期间(即任何剂次服苗后的7天或14天),没有发现肠套叠集中出现的证据。在首剂接种后的1年内,Rotateq®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出现13例、15例肠套叠,服苗组与安慰剂组肠套叠的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RR=0.9,95% CI=0.4~1.9)。
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由于Rotashield的影响,所以目前新的轮状病毒疫苗与肠套叠的关系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美国CDC、FDA及默克公司均通过不同方式研究了Rotateq®上市后的安全性。至2007年1月31日,生产商已经提供了360万份的疫苗,尚没有发现Rotateq®与肠套叠有关系。
②其他不良反应:Rotateq®的Ⅲ期临床试验还评价了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和死亡。服苗组与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2.6%,死亡率<0.1%,且没有死亡可归因于服用疫苗。全部52名死亡病例中,最多的死因(17人)婴儿猝死症(SIDS)在服苗组(8人)与安慰剂组(9人)中颁布也是平均的。
对71 725名婴儿中的11 722名进行了其他如发热、呕吐等的可能不良反应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在接种后的42天观察期间,疫苗组比安慰剂组有很小的、但是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增多,比如,呕吐疫苗组为15%,安慰剂组14%。
【问题与展望】
轮状病毒感染是全球严重胃肠炎的最常见原因,它实际上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5岁前的所有儿童,在美国,轮状病毒是住院、急诊室访视和门诊病人临床访视以及考虑卫生保健花费重点的常见病因。推广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每天挽救2 000名儿童。
但是,尽管目前正式得到批准的已经有3种轮状病毒疫苗,但是3种疫苗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国产的疫苗需要做大规模人群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与安全性,国外产的2种轮状病毒疫苗在拉美的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中有效,但是它们在亚非人群中是否有同样的效果,也需要做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受轮状病毒的影响最大,也较发达国家更需要轮状病毒疫苗。因此应加强在发展中国家对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疫苗的高价格也会限制它在贫困国家或地区的应用。国家或者消费者由于疫苗较高的价格,使得轮状病毒疫苗研制和应用受到限制。虽然几乎所有的疫苗都会降价,如乙肝疫苗和流感疫苗,但这一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长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人们正在采取办法改善这种不平衡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努力把疫苗更快地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自己生产轮状病毒疫苗的形式,获得价格较低的大量疫苗。
卫生当局对轮状病毒腹泻的认识也是影响疫苗使用的因素之一。通过地区监测网评价轮状病毒疾病负担,一些卫生官员已经认识到腹泻病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认识到,轮状病毒是腹泻的重要病原,对其重视的程度也不高。因此,需要详尽的成本效果分析帮助政府决策,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应注重疾病监测,努力使政府和儿童家长认识到疫苗的作用,尤其是在较为贫穷的国家。
上述问题制约了轮状病毒疫苗的发展,但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仍然是疫苗的研制与推广。近几年虽然对RV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其免疫保护机制仍未彻底阐明,血清分型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较弱,也缺乏可靠的血清学免疫指标预测疫苗的保护力,同时,新的流行毒株也在出现,这些问题均为疫苗研制者提出了挑战。
目前正在使用的减毒活疫苗还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危险,就是疫苗的活病毒可能被传播给没有接种疫苗的接触者,因此减毒活疫苗已不再被看作是疫苗研究的主流。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采用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研制的新型疫苗有望克服以上传统疫苗的不足,比如,亚单位或多肽疫苗、类病毒颗粒疫苗等,甚至转基因植物疫苗及其他新型疫苗也可能用于轮状病毒疫苗的开发。
病毒亚单位疫苗是用病毒的裂解物或利用基因工程高效表达的目的蛋白作为免疫源,比如将VP4和VP7的cDNA插入可以、在被免疫动物体内无毒复制的载体(如杆状病毒、猴病毒40、大肠杆菌质粒、重组牛痘病毒等)中表达重组蛋白1987年Meccrea等将VP7c编码基因中的不同区段分别与pEX重组,结果只有pEX3/8/5一种重组方式较为理想,经转化,诱导后可高产量地合成b-Gal-VP7c融合蛋白质,用之免疫动物可产生特异的高滴度的免疫抗血清。试验证明此种疫苗安全、有效,与重组疫苗交替使用可成为其加强剂。但亚单位疫苗最大的缺点是此类疫苗属于外部抗原,起不到内生性抗原的免疫效果;其次,这种高质纯化的疫苗免疫源性较弱,不能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免疫应答,而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恰恰需要肠道的局部免疫。类病毒颗粒疫苗也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疫苗。2002年,Estes等采用表达牛RVRF株的VP2、猴RVSA11株的VP4、VP6、VP7的重组杆状病毒,同时感染昆虫细胞,表达产物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LP)。另一种方法是组装含有VP4和VP7的双层病毒空壳颗粒,产生能够刺激各种免疫反应而不复制的一次性免疫。
轮状病毒腹泻是全世界儿童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因,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政府、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生产厂家、儿童家长均应注重轮状病毒腹泻及疫苗的作用,并最终使轮状病毒疫苗加入到WHO的扩大免疫规划中去,造福全人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