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蛕;微涩为内,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风雨寒暑等邪气侵袭人体的情况怎样?岐伯回答说:风雨寒暑等邪气侵袭人体多在上部。黄帝道:部位的上下有没有衡量的标准?岐伯说:身半以上是受风雨寒暑等邪气的侵袭;身半以下是受湿邪的侵袭。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没有特定的部位,邪气侵袭了属阴的部位就会流传到六腑,侵袭了属阳的部位会沿着经脉流传发病。

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像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入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

黄帝道:邪气侵犯阴经的情况怎样?岐伯回答说:邪气侵犯阴经,一般是从手臂和足胫开始。因为手臂和足胫的皮肤较薄,肌肉也较柔弱,所以容易感受风邪,特别是这些部位的内侧。黄帝道:这会侵害五脏吗?岐伯回答说:身体被风邪所伤,不一定伤害五脏,因为邪气侵入阴经,如果脏气充实,邪气虽侵入却不能向里深入,便回传入六腑之中。所以邪气侵犯了属阳的部位就沿着相应的经脉传变,侵犯了属阴的部位就流传到六腑发病。

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相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五脏为风邪所侵袭,其情形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一定是属阴的五脏内有所伤,属阳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内外俱虚的情形下,风邪才能内侵五脏。黄帝说:说得真好。

黄帝问岐伯道:头面和躯体,与全身的骨头肌肉紧密相联,又都是受血气的温煦。然而,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或骤遇寒冷之时,人的手足都冻得僵硬麻木,面部却不用衣物盖覆,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12条经脉,365道络脉,它们的血气都上行到面部而流向窍穴。其中,特别精微的阳气上行到眼窍使之视物;另一部分阳气流入耳窍使之听声;宗气上行到鼻窍使之嗅味;而浓稠的水谷气精气从胃流出,上行到唇舌使之辨别五味。然而这些气所化生的津液都统统上行熏蒸面部,而且面部的皮肤很厚,肌肉也结实,所以天气虽很寒冷也不能够伤害它。

黄帝问:外邪侵袭人体,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严重,病人有恶寒战慄的病象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开始只在气色上略有所见,而在身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好像有病,又好像没有病,好像所感受的病邪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体内,同时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证的形迹表现出来,但也有毫无形迹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黄帝说:说得真好。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的五种颜色就可以知道病情的,叫做“明”;通过按摸病人的脉象就可以知道病情的,叫做“神”;通过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就可以知道所生病症部位的,叫做“工”。我希望听到望色就能知道病情,切脉就能知道病情,问病人情病情,这些的道理究竟怎样?岐伯回答说:病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着相互呼应的关系,就像槌击鼓,鼓声随之响应,不会相失;又像树根、树干、树叶之间的关系,树根坏死,树叶就会枯萎。气色、脉象与形体肌肉不会各不相于,所以,望色、摸脉与尺肤、问病,如果只知一种,只能叫做“工”,是一般的医生;若能知道二种,就叫做“神”,是高明的医生;如果三种都知道的医生就又“神”又“明”了,是最高明的医生。

黄帝道:希望听到全部的情况。岐伯回答说:面部出现青色,脉象就应为弦脉;面部出现赤色,脉象就应为钩脉;面部出现黄色,脉象就应为代脉;面部出现白色,脉象就应为毛脉;面部出现黑色,脉象就应为石脉。如果见到了疾病的气色却没有见到相应的脉象,反而得到与之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果得到的是与之相生的脉象,那病就快好了。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黄帝道:具体如何审察呢?岐伯回答说:脉来急快的,尺肤也很紧张;脉来缓慢的,尺肤也较松软;脉来细小的,尺肤也较瘦弱,还会出现呼吸气短;脉来粗大的,尺肤也隆起而粗大;脉来圆滑的,尺肤也很润滑;脉来艰涩的,尺肤也很干枯。所察这六种变化,有轻重的不同。所以善于审察尺肤的不必等待诊察寸口脉象之后,才知病情;而善于诊察脉象的,也不必等待观察五色变化之后,才知病情。如果能将三方面相互参照综合运用,就可以成为高明的医师,高明的医师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如果只能运用两种方法的,只能成为中等的医师,中等的医师只能治好十分之七的病人;若只会运用一种方法的则是下等的医师,下等的医师只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让我就五脏所对应的这些脉象的病变分别来说吧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是血热而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肺脉特别急快的,病人会出现精神抑郁、错乱的癫疾;比较急快的,肺有寒热交争,可出现倦怠乏力,咳嗽咯血,咳时牵引到胸部和腰背部痛,以及鼻内生息肉而呼吸不畅。肺脉特别缓慢的,病人会出现多汗;比较缓慢的,会出现四肢痿软、肺痿、鼠瘘、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症状。肺脉特别粗大的会出现足胫肿大;比较粗大的是肺痹,肺脉闭阻不通,牵引胸背作痛,其人起居怕见日光。肺脉特别细小的,会出现泄泻症状;比较细小的,是得了消瘅病。肺脉特别圆滑的,会出现喘满气逆;比较圆滑的,会出现上部下部出血的症状。肺脉特别涩滞的,会出现呕血症状;比较涩滞的,是得了鼠瘘病,生在颈部和腋下,下肢不能支撑上部的重压,其表现为容易痠软无力。

肝脉急甚的,会见到口出愤怒的言语,易怒少喜;微急的,是肝气积聚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着的杯子一样。肝脉缓甚的,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是水积胸胁所致的水瘕痹病,同时还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脉大甚的,主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其病会见到时常呕吐和出鼻血;微大的,是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少腹部作痛。肝脉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饮;微小的,主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主阴囊肿大的疝病;微滑的,主遗尿病。肝脉涩甚的,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主因血虚所致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脾脉特别急快的,病人会出现四肢抽搐的症状;比较急快的,得了饮食刚吃进去就立即吐出来的膈中病,而且大便稀冷。脾脉特别缓慢的,会出现四肢痿软无力而且冰冷;比较缓慢的,得了风痿病,表现为四肢痿废不用,心里明白,却像没有病的样子。脾脉特别粗大的,是得了突然仆倒的击仆病;比较粗大的,是得了痞气病,腹内裹着大脓血包,在肠胃之外。脾脉特别细小的,有寒热病;比较细小的,有消瘅病。脾脉特别圆滑的,得了阴囊肿大的疝病,而且小便不利;比较圆滑的,腹内有寄生虫,虫毒会引起腹部发热。脾脉特别涩滞的,病人直肠脱出;比较涩滞的,会出现肠内溃烂,大便脓血很多。

肾脉急甚的,主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癫疾;微急的,主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证以及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还会见到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肾脉缓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证;微缓的,主洞病,这种洞病的症状,是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即便吐出。肾脉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阴痿病;微大的,是气停水积的石水病,其病会见到肿胀起于脐下,其肿势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胀满下坠,上至胃脘,它是属于不易治疗的死证。肾脉小甚的,主直泻无度的洞泄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肾脉滑甚的,是小便癃闭,兼见阴囊肿大的癃病;微滑的,主热伤肾气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则双目昏黑,视物不清,若无所睹。肾脉涩甚的,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主妇女月经不调的病证,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黄帝道:疾病的六种变化,针刺的方法怎样?岐伯回答说:凡是脉急快的多有寒邪;脉缓慢的多有热邪;脉粗大的阳气多阴血少;脉细小的阳气阴血都很少;脉圆滑的阳气盛,比较圆滑的有热邪;脉涩滞的阴血多阳气少,比较涩滞的有寒邪。因此,刺脉急快的病变,要深进针、久留针;刺脉缓慢的病变,要浅进针、快拔针,以除去热邪;刺脉粗大的病变,要略微泻去邪气,不能让它出血;刺脉圆滑的病变,要浅进针,快出针,以排泄亢盛的阳气,除去热邪;刺脉涩滞的病变,一定要刺中血脉,再根据血气的逆或顺,决定留针的久暂,还一定要先循经按摩,完了再出针,并迅速按往针孔,不让针孔出血,以使血脉调和。各种病变,凡是脉来细小的,阴血阳气形体都不足,就不能用针刺,而当用甘味滋补的药物进行调补。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黄帝说: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取足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虚穴时,要举足才能取之;取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以判断出腘窝横纹的位置后,再到腘窝横纹的外侧部去寻找它;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阳陵泉穴时,要正身蹲坐,竖起膝盖,然后再沿着膝盖外缘直下,至委阳穴的外侧部(即腓骨小头前下方)取之。至于要取用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来治疗外经的疾患时,也应在牵拉伸展四肢,而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之后,再行取穴。

黄帝道:希望听听六腑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的病变;手掌大鱼际的络脉瘀血,是手阳明的病变;两足背上的脉络坚硬或者软弱下陷,是足阳明的病变,因为这个部位属于足阳明胃脉。

大肠病变,肠中剧痛犹如刀割,而且有水声鸣响。冬天再受寒邪,就会腹泄、肚脐正中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由于大肠经气连属于胃,所以刺治可以取属胃经的巨虚上廉穴。

胃的病变,腹部膨满胀大,胃脘及正当心窝处疼痛,甚则连上两胁作胀,膈和咽梗阻不通,饮食不能下咽。刺治取足三里穴。

小肠病变,小腹疼痛,腰脊牵连到睾丸都会疼痛,时时腹内急迫、频频想排大便,耳前发热,或觉寒凉,或觉唯独肩上发热,以及小指和第四指之间发热,或者脉络软弱下陷,这就是小肠病变的症候,手太阳经的病变,刺治取巨虚下廉穴。

三焦病变,腹部胀气膨满,小腹特别坚硬,小便不通而感急迫,水溢皮下发为水肿,水停腹部留发为水胀病,可以观察足太阳外侧大络的变化,该大络在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此处脉络会出现赤色,刺治取委阳穴。

膀胱病变,小腹偏肿而且疼痛,用手按摸,便想小便却不能解出。肩上以及足小趾外侧、胫、外踝后发热,或者循行此部的脉络软弱下行。刺治取委中穴。

胆的病变,常常叹气,口苦,呕吐清水,心跳不宁恐惧不止,总觉得有人要逮捕他,咽中如有物梗阻,频频吐唾沫。其治疗可以在足少阳经起止循行的通路上取穴,也可在该经脉络的软弱下陷之处施以温灸,有寒热征象的取阳陵泉刺治。

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时,一定要刺中气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间、骨节相连的地方。若是刺中了气穴,则医者手下就会感觉到针尖好像游行于空巷之中,针体进出自如;若是误刺在皮肉骨节相连之处,则不但医者手下会感觉到针体进出涩滞,而且患者也会有皮肤疼痛的感觉。倘若该用补法的却反用了泻法,而该用泻法的却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倘若误刺在筋上,就会使筋脉受损,弛缓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驱出体外;邪气和真气在体内相互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而邪气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体内,使病情更加深重。这些都是用针时不审慎,错识病性、乱用刺法而造成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