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水第十二

经水第十二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足太阳经外与清水相合,内属于膀胱,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手少阳经外与漯水相合,内属于三焦。所有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在外的经水有水流的源泉,在内的脏腑有经脉的联属,其运行都是内外贯通、循环无端的,人的经脉也是这样。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12条经脉,外合于地面的12条河流,内连属于五脏六腑。而12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宽窄、长短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位置高低、形体大小、容纳水谷多少的不同,这其中相对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河流收纳地面的水而流行;五脏聚合神气魂魄而储藏;六腑受纳谷物而传化,汲取水谷精气而布散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流行濡养全身。把这些配合起来运用到治疗的情况又是怎样的?针刺的深浅、施灸壮数的多少,可以说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难以计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难以测量的,这的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况且人体产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内,自始至终都处在这高不可攀的天和广阔无垠的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计算天的高度、测量地的广度,可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脏坚脆的程度,六腑形态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谷气的多少,每条经脉的长短,血液清浊的程度,每一脏腑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某一经是多血少气,还是少血多气,是血气皆多,还是血气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运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调理人体经气的时候,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适宜的标准都是什么。

黄帝道:你所说的,我听起来很觉清楚,心里却不理解,希望全部讲来听听。岐伯回答说:这是人所以能够与天地现象相对应、与阴阳变化相一致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足太阳经外与清水相合,内属于膀胱,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经外与渭水相合,内属于胆。足阳明经外与海水相合,内属于胃。足太阴经外与湖水相合,内属于脾。足少阴经外与汝水相合,内属于肾。足厥阴经外与渑水相合,内属于肝。手太阳经外与淮水相合,内属于小肠,水道得以流畅通调。手少阳经外与漯水相合,内属于三焦。手阳明经外与江水相合,内属于大肠。手太阴经外与河水相合,内属于肺。手少阴经外与济水相合,内属于心。手厥阴经外与漳水相合,内属于心包。所有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在外的经水有水流的源泉,在内的脏腑有经脉的联属,其运行都是内外贯通、循环无端的,人的经脉也是这样。所以天为阳,地为阴,人腰部以上像天属阳,腰部以下像地属阴。所以海水以北为阴,湖水以北为阴中之阴;漳水以南为阳,河水以北至漳水为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为阳中之太阳。这仅是列举一隅的阴阳来说明人与天地相对应的道理。

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12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关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经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邪。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胃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6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10呼;在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5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7呼;在针刺足少阳胆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4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5呼;在针刺足太阴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3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4呼;在针刺足少阴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2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3呼。在针刺足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1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2呼。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都循行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且其循行经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脉气的运行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行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2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1呼。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方面,医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恶火”的侵袭,而出现骨节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脱。

黄帝道:经脉的大小,血气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肉块的大小,可否定出一个数量的标准呢?岐伯回答说:如果要定出数量的标准,就要取中等度的身材,肌肉不太消瘦,血气不甚衰弱的人为标准。如果是形体消瘦,肌肉脱陷的人,又怎么可以用一般的标准度量而针刺呢?只有审慎地运用切、循、扪、按等检查方法,观察病人寒、热、盛、衰的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的调理,这才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适宜治疗的正确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