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热病第二十一

寒热病第二十一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名为天府。突然患热病,胸腹气机上逆,肝肺二经火邪相搏,致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四周,因此称为天牖五部。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疾病开始发生在手臂部的,应先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

【原文】

皮寒热者,皮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译文】

皮肤发生寒热病的,皮肤疼痛不能贴着睡席,毛发枯焦,鼻腔干燥,汗水出不来,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的络穴,再用补法针刺手太阴经。肌肉发生寒热病的,肌肉疼痛,毛发枯焦,口唇干燥,汗水出不来,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在下部的穴位出血,再用补法针刺足太阴经让他出汗。骨发生寒热病的,病人烦躁不能安宁,汗出如同灌水而不止,如果牙齿还没有干燥,治疗应针刺足少阴经在大腿内侧的穴位;如果牙齿已经干燥,就是死证不可救药。骨厥病的诊断治疗也同样如此。骨痹病,全身关节不能自主活动而且疼痛,汗出如同灌水,心中烦躁,治疗应针刺足三条阴经的有关穴位,用补法。身体有所破伤,出血很多,又受了风寒的侵袭,就像从高处往下堕坠跌伤一样,四肢倦怠无力,不能收缩弯屈,名叫体惰病,治疗应针刺脐下小腹部的三结交。所谓三结交,就是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三经相交之处,也就是脐下3寸的关元穴。厥痹病,病人自觉气向上冲逆,由下肢上冲到腹部,治疗应针刺阴经、阳经的络穴,审察发病的经脉所在,阳经发病用泻法,阴经发病用补法。

颈部两侧的动脉是人迎脉。人迎脉上的穴位名为人迎,属于足阳明经,位置在颈部两侧的筋脉之前。婴筋的后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名为扶突。手阳明经之后是手少阳经的穴位,名为天牖。再后面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名为天柱。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名为天府。

阳热邪气上逆于阳经,会出现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利的症状,治疗应取人迎穴。突然失音,喉舌强硬,应针刺扶突穴并点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不通,耳失聪、目不明,治疗取天牖穴。突然发生筋脉拘挛、癫、眩晕,两足软弱不能站立的,取天柱穴。突然患热病,胸腹气机上逆,肝肺二经火邪相搏,致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四周,因此称为天牖五部。

手阳明经有分支进入到颧部、并网络全部牙齿的,穴名叫大迎,下牙齿有龋齿疼痛的,就应针刺大迎穴,手臂怕冷的用补法,手臂不怕冷的用泻法。足太阳经有分支进入到颧部、并网络全部牙齿的,穴名叫角孙,上牙齿有龋齿疼痛的,就应针刺角孙穴,它在鼻与颧部的前方,在刚发病的时候,脉气充盛的就用泻法,脉气虚弱的就用补法。另有一种说法,可以针刺鼻子外侧的穴位。足阳明经有分支挟着鼻子两旁进入到面部的,穴名叫悬颅,它的经脉下行的联属到口,上行的分成两支分别进入联系到目的后面,察出该部有病的,就应针刺该穴,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的邪气、补其不足的精气,如果治疗相反而误,就要加重病情。足太阳经有分支通过后项进入到脑的,并直接联属到目的后面,名叫眼系,头目疼痛、痛苦不堪,就应针刺本经有关的穴位,具体在后项中央、两筋之间。此经由后项进入脑后,就分别联属到阴、阳,而阴、阳两脉互相交会,阳气由外入内,阴气由内出外,阴阳之气出入交会在两目的外眼角,当阳气充盛在外双眼就张开,而阴气充盛在内双眼就闭合。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烦闷的,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畏寒战栗,两颌鼓动,汗不得出,腹部胀满,胸脘烦闷,是肺气不足之证,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应该补养其正气,属于实证的,应该祛除其邪气。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腠理间,秋季取气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的针刺治疗,各自以季节、时令为取穴的标准,不能混淆。刺络脉间的穴位可以治皮肤病,刺分腠之间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可治筋脉的病,刺经脉的腧穴可以治骨髓、五脏的病。

身体有五处重要的部位:一是伏兔部;二是腓部,腓部也就是腨部;三是背部;四是五脏在脊骨两旁的腧穴;五是后项部。这五个部位发生痈疽的,都是死证。

疾病开始发生在手臂部的,应先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头部的,应先针刺足太阳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胫部的,应先针刺足阳明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可以使其出汗,针刺足阳明经可以使其出汗。所以针刺阴经而使汗出太多的,就要针刺阳经来止汗;针刺阳经而使汗出太多的,就要针刺阴经来止汗。凡属错误针刺的危害是,疾病已经衰减仍然留针不出的,就会使精气耗泄不收;疾病尚未衰减而过早出针的,就会使邪气壅滞不散。精气耗泄不收的,就会使病情加重;形体正气衰弱;邪气壅滞不散的,就会发生痈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