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藏六府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医学心得,并没有写录在书上,我很想听听并牢牢记住,以便作为准则加以推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治疗民众的疾病,从小的方面讲可以保养自身,使百姓没有疾病的痛苦,上上下下愉悦亲善,并造福后人,让子子孙孙不为疾病而忧虑,让这些医学知识世代流传,永无终止,可以讲来听听吗?岐伯说:你所提的问题真是深远极了。无论治疗民众的疾病还是治疗自身的疾病,治疗后世的疾病还是治疗今世的疾病,治疗轻微的小病还是治疗重危的大病,治理国还是治理家,从来没有倒行逆施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行得通。所谓顺,不只是医学上的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就是治理国家对待百姓也都要顺应民情、顺应民心。
黄帝道:怎样做才算是顺呢?岐伯说:进入到一个国家之时,先要问清楚当地的风俗习惯;进入到一个家庭之时,先要问清楚他家有无什么忌讳;进门入厅之时,先要问清楚他家的规矩礼节;临证诊治疾病之时,先要问清楚病人的喜欲厌恶。黄帝说:怎样通过了解病人的好恶来诊察疾病的性质?岐伯说:因内热而致多食易饥的消渴病,病人喜欢寒,得寒就会感到舒适;属于寒邪内侵一类的病,病人喜欢热,得到热就会感到舒适;胃中有热邪,则饮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饥饿和胃中空虚难忍的感觉,同时感到脐以上腹部的皮肤发热;肠中有热邪积滞则排泄黄色如稀粥样的粪便,脐以下小腹部有发热的感觉;胃中有寒邪,则出现腹胀;肠中有寒邪则出现肠鸣腹泻及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肠中有热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腹胀而兼见泄泻;胃中有热邪而肠中有寒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容易饥饿而兼见小腹胀痛。根据这些,就能大致判定疾病的性质。
黄帝说:胃中有热而欲得寒饮,肠中有寒而欲得热饮,二者相互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才能顺应病情呢?还有那些有着高官厚禄、生活优裕的人,骄横自大,恣意妄行,轻视别人而不肯接受规劝,如果规劝他遵守医嘱就会违背他的意愿,但如果顺从他的意愿,就会加重其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又应当如何处置呢?岐伯说: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说服和开导,告诉他们不遵守医嘱的危害,说清楚遵从医嘱对恢复健康的好处。同时诱导病人接受适宜他的养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适应疾病恢复的行为都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照这样去做的话,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吧!黄帝说:那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春夏之际,阳气充沛体表,应先治其在外的标病,后治其在内的本病;秋冬之际,精气敛藏于内,应先治其在内的本病,而后治其在外的标病。黄帝说:对于那种性情与病情相矛盾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置才合适呢?岐伯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病人调整饮食起居,顺应天气变化。天冷时,应当加厚衣服而不要着凉;天热时,当减少衣服而不要热得出汗,饮食也不要过冷过热,而应寒热适中。由此人的正气就能固守于体内,邪气就不会进一步侵害人体了。
黄帝道:《本脏》篇中根据人身外在形体、四肢、关节、肉等的情况来测知内在五脏六腑形态的大小,但是要是遇到朝中的王侯公卿大官们、甚至当朝在位的君主来询问自己的身体情况,谁敢先在他们身上按抚检查之后再作答复呢?岐伯说:人身在外的形体、四肢关节直接覆盖在脏腑的外面,这不同于五脏精气通达在面部的关系。黄帝道:五脏精气通达在面部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而根据四肢关节的状况来测知内脏精气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岐伯说:五脏六腑之中,肺位最高,覆盖在上,因此根据肩部粗细、咽部凹陷等外在表现的程度,就可以测知肺脏的状况。黄帝道:好。岐伯说:五藏六腑之中,心为主宰,以锁骨之中作为血脉的通道,因此根据锁骨两端骨距离的远近,以及胸骨剑突的长短,就可以测知心脏的状况。黄帝道:好。岐伯说:肝如同将军,专门抵御外侮,开窍于目,因此要想测知肝的坚固强盛与否,就可以观察眼睛的大小。黄帝道:好。岐伯说:脾专门接受水谷,化生营气卫气而捍卫全身,因此观察口唇舌头以及味口的好坏,就可以测知脾脏精气功能的盛衰吉凶。黄帝道:好。岐伯说:肾开窍于耳,主听觉而专门接受外来远近的声音,因此根据听力的强弱,就可以测知肾脏精气功能的情况。黄帝道:好。再想听听测知六腑的方法。岐伯说:六腑中,胃是水谷汇聚的地方,如果两颊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部开阔,胃容纳五谷的量就很大;鼻孔内道的长短,可以测知大肠的状况;口唇的厚薄、人中沟的长短,可以测知小肠的状况;下眼胞大,胆气就强盛;鼻孔掀露外翻,膀胱就容易漏泄而小便失禁;鼻梁高突,三焦正常。这就是测知六腑的方法。总而言之,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的距离相等匀称,就表明内脏精气是充盛的、功能是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