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小,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藏,外次六府,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译文】
黄帝说:小小的针具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你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希望你阐述其中的道理。岐伯道:天能包罗万物,还有什么能够比天更大呢?对于人体的作用而言,大于针的,只有五种兵器,但五种兵器都是在战争中用来杀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自然界中最宝贵的就是人,针刺能够治病活人,小小针具难道就不能与天、地相参合吗?在治疗人们疾病的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小小针具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谁大谁小不是很清楚了吗!黄帝问道:疾病发生之初,或情志过度刺激,或饮食没有节制,造成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使营气的运行阻滞,便会形成痈疽病。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有余的阳热与营卫气血郁滞产生的热邪互相搏结,熏蒸肌肤而化为脓。运用针刺能够治疗这类疾病吗?岐伯回答说:高明的医生发现这种病的迹象而进行早期治疗,使病邪不要久留在体内,以免久留生变。例如两军作战,旌旗相望,刀光剑影遍于旷野,绝不是一天的谋划。能够使百姓服从政令,令行禁止,将士勇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顷刻间就能办得到的。等到身体已经患了痈疽之病,大脓恶血已经形成,这时再用微针治疗,大大违背了治疗规律。从痈疽的产生直到脓血的生成,既不是从天而降,也并非从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逐渐积累形成的。所以高明的医生能够防微杜渐,早期治疗,不使疾病发展。愚笨的医生,不懂得早期防治,治疗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痈疽病。黄帝问:如果痈疽已经形成,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脓已经生成又没有察觉,又该怎么办呢?岐伯答道:脓已经形成的,绝大部分会死亡。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将一些好的疗法,记载书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医生不再犯上述类似的错误。黄帝问已经形成脓血的不能用小针治疗吗?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功效不大,用大针治疗,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已经形成脓血的,只能用砭石,或铍针、锋针及时排脓来进行治疗。
黄帝道:痈疽之证大多恶化,难道就不能治好吗?岐伯说:主要取决于病症发展的逆顺。黄帝道:很想听听逆顺的表现?岐伯说:痈疽所伤,逆症有五种。眼睛的白睛出现青黑色,曈孔变小的,这是第一种逆症。服药后出现呕吐的,这是第二种逆症。出现腹部疼痛,口干口渴严重的,这是第三种逆症。出现肩、背、颈项转动困难的,这是第四种逆症。出现声音嘶哑,面无血色的,这是第五种逆症。除了这五种逆症外,其他的症候表现就是顺症了。
黄帝道:所有的疾病都有逆症和顺症,可以讲来听听吗?岐伯说:腹部胀满,身体发热,脉搏粗大,这是第一种逆症。腹部胀满肠鸣声响,四肢冰冷,大便泄泻,脉搏粗大,这是第二种逆症。鼻血不止,脉搏粗大,这是第三种逆症。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搏细小而坚硬,这是第四种逆症;咳嗽,形体消瘦,身体发热,脉搏细小而疾快,这是第五种逆症。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五种逆症,过不了15天就有死亡的危险。另外,还有五种急症:腹部膨大而胀满,四肢末端厥冰冷、形体消瘦、腹泻剧烈,这是第一种逆症。腹部胀满,大便下血、脉搏粗大而又时而暂停止,这是第二种逆症。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搏坚硬弹指,这是第三种逆症。呕血,胸部胀满牵引到背部,脉搏细小而疾快,这是第四种逆症。咳嗽,呕吐,腹部胀满、泄泻食物不化,脉搏消失,这是第五种逆症。如果出现了这五种逆症,病人很快就会死亡,常常活不过一个时辰。医者若不能仔细地审察这些危象就乱用针刺,这就叫做逆治。
黄帝问道:你说针刺的作用很大,能与天地相配,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内联五脏,外通六腑,并能疏通经脉而宣导气血,使二十八脉的循行畅通。但是,若误用针刺,就会伤害人的生命而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你能告诉我运用针刺,救治生命而不伤害人的性命的方法吗?岐伯回答说:错误的针刺会伤害人的性命,正确的针刺也不会救活死人。黄帝说:我听到这些,感到太缺乏仁爱了,我想听你具体地讲讲其中的规律,以免再错施于人。岐伯道: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结果。好像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一样,这个道理不用诊察也可以知道。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岐伯道: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食物,食物都进入胃,所以胃是食物化生气血的源泉。在自然界,大海所蒸腾的云气,在广阔的天空浮游。在人体,胃所化生的气血,则随着十二经脉流动。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运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就会泻真气而导致死亡。
黄帝问:经脉的要害部位在人体上下有一定的数目和部位吗?岐伯答道:如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脏的真气,大概误刺五次便会竭尽。所以如果连续误治五次就会使某一脏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都会竭绝,此所谓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所以,不是针刺本身能够损伤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针刺治疗禁忌的人,误刺而劫夺天真之气的结果。黄帝说:愿听你再详尽地说明一下。岐伯道:在气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如果误刺较轻,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误刺较重,病人会当即死在医生的诊疗室。黄帝说:你讲的这些针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确,请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作为最珍贵的文献,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戒律,使医生们不敢再违犯针刺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