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单味或多味中药的方剂,按一定的标准加工制成的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制剂。中成药具有药物最基本的两个特性——安全、有效。
1.中成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制备中成药的原材料是中药,而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少数是动物,极少数是矿物质)。在中医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家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总结,逐步熟悉和掌握了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武器所具有的特性——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功能效用、毒性大小、炮制方法等,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以保证中药使用的安全性。例如,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将收载的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中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药,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种为臣药,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药,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为提高中药的疗效,防止毒性作用发生,中医药学家提出炮制理论,并提出了中药配方的“十八反”与“十九畏”,这些用药理论沿用至今。
关于中西药品的不良反应,西药(化学药)的发生率远高于中成药。中成药中,除中药注射剂中的少数品种和个别口服制剂外,绝大多数中成药品种的不良反应报道并不多,而对西药品种的不良反应报道比比皆是。我国开展了10年的全国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表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西药,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2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西药共计40种(类),中成药共计10种,两者之比为4∶1。这些事实足以证明绝大多数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中成药具有确切的有效性 中成药是根据中药方剂生产的,这些方剂可分为2类:一类是传统方剂,如经典名方、验方等,这些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证明有确切的疗效;另一类是新型方剂,这些方剂经过严格的论证和临床试验,证明确有疗效后才允许其制剂生产上市。
3.中成药具有多样化的制剂 中药的传统服法是煎煮成汤剂后服用,其传统的制剂仅有“丸、散、膏、丹”。随着医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中成药的剂型也得到快速发展(已达30种以上),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患者选择、贮藏、携带、使用,也提高了疗效。比如,益母草制剂有片、胶囊、软胶囊、口服液、颗粒、膏、流浸膏等剂型,龙胆泻肝制剂有丸(又有大蜜丸、水丸、浓缩丸等)、片、胶囊、软胶囊、颗粒、口服液等剂型,元胡止痛制剂有片、胶囊、软胶囊、滴丸、颗粒、口服液等剂型,逍遥制剂有丸、颗粒、胶囊、软胶囊、合剂等剂型;再如,外用的保妇康制剂有栓、凝胶、泡沫剂、阴道泡腾片,洁尔阴制剂有软膏、洗液、泡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