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吸系统主用药

呼吸系统主用药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对大肠埃希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7种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用白芥子末适量,调成糊状,涂于面神经炎瘫痪处,起水疱后,应将药除去。因其抗真菌,可用其治疗真菌所致之皮肤癣病。

1.杏仁又名苦杏仁、山杏仁。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温,有小毒。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歌诀与注释】

杏仁润便[1]

[2]咳喘痰[3]

[1]润肠通便。

[2]杏仁油对蛔虫、钩虫、蛲虫、阴道滴虫均有杀灭作用。

[3]止咳祛痰平喘。

【常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所含苦杏仁苷,如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

2.紫菀又名软紫菀。我国各地多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温。止咳化痰。

【歌诀与注释】

紫菀阴革[1]

祛痰镇咳[2]

[1]对大肠埃希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7种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可祛痰镇咳。

【常用量】5~10克。

3.紫苏叶又名紫苏、苏叶、苏梗。我国各地均产。

【性味功效】味辛,性微温。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歌诀与注释】

紫苏防腐[1]

[2][3][4][5]

[1]所含紫苏醛,有较强的防腐作用。

[2]解热。其煎剂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有发汗解热作用。

[3]健胃。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4]止咳。可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

[5]止呕吐。

【常用量】10~15克。

4.紫苏子又名黑苏子、苏子。产于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降气消痰,止咳平喘。

【歌诀与注释】

苏子记[1][2]

[3][4][5][6]

[1]提高记忆力。

[2]舒张支气管而平喘镇咳。

[3]抗血栓形成。

[4]润肠通便。

[5]抗过敏。

[6]降血脂。

【常用量】5~10克。

5.白前又名竹叶白前。主产于我国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甘,性微温。祛痰,降气止咳。

【歌诀与注释】

白前炎[1][2]

镇咳[3]祛痰[4]

[1]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2]抗血栓形成。

[3]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4]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常用量】10~15克。

6.款冬花又名款冬、冬花。产于我国河南、甘肃、山西、四川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歌诀与注释】

冬花咳[1][2]

[3][4][5][6]

[1]止咳。本品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并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平喘。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解痉作用,但不如氨茶碱确切。

[3]升高血压。

[4]抗菌。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5]兴奋子宫。小剂量可兴奋子宫,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6]胃肠解痉作用。

【常用量】5~10克。

7.白芥子又名芥子、芥菜子。盛产于我国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温肺祛痰,利气散结。

【歌诀与注释】

白芥刺皮[1]

祛痰[2]消泌[3]

[1]刺激皮肤,使皮肤有温暖感,使之发红起水疱。可用白芥子末适量,调成糊状,涂于面神经炎瘫痪处,起水疱后,应将药除去。因其抗真菌,可用其治疗真菌所致之皮肤癣病。

[2]祛痰。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

[3]助消化。白芥子油能增加唾液和胃液分泌,发挥健胃、助消化的作用。过量内服可引起呕吐。

【常用量】内服5~1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外用有发疱作用,凡皮肤溃破者,不可外用。

8.天南星又名南星、白南星。产于我国河南、河北、福建、四川等地。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歌诀与注释】

南星痛[1][2]

惊厥[3][4]

[1]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祛痰。

[3]镇静,抗惊厥。

[4]抗癫

【常用量】5~10克。

附:胆南星取生天南星研末,与牛胆汁(将鲜牛胆汁熬成浓汁,有些地区用猪、羊胆汁)充分拌匀,日晒夜露至无腥臭味为度,做成小块。本药味苦,性凉,其祛痰、镇静作用明显。常用量为5~10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