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这个词虽然从字面义上看不出有任何危险因素,但从不见人们把它用来指一般情况,特别是指好的变动或好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此语所出的语境义所致。此语出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这几句话说的是伍员(子胥)逃亡时的情景。伍员(yún)是春秋楚人,其父伍奢为楚国太子太傅。奸臣费无忌陷害太子,伍奢反对,结果伍奢与伍员的哥哥伍尚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同时下令逮捕伍员,因此伍员逃往吴国,要借吴兵攻楚为父、兄报仇。上面说的就是伍员在逃亡路上的情景:因为怕楚国的追兵发现,所以像“偷踪窃道”那样不敢在路上出现,像要把自己的呼吸“喝”下去那样不敢喘气、不敢出声,如果有一点儿风吹,有一点儿草动,就会引起心中的不安,赶紧藏起身形以避免被追兵发现。后来“风吹草动”就成为一个成语,同时带上了反映伍员上述逃亡心情的“语境义”,用来比喻轻微的变故和动荡。这“变故”和“动荡”对感到“变故”和“动荡”的人来说则预示着凶险、不吉。还以伍员为例。伍员在楚国逃亡的路上,由于街市上贴有官家捉拿他的画影图形,因此被一个叫东皋公的人认出。东皋公是楚国的一位贤士,因楚王荒淫无道而不愿在朝为官,隐居在家。东皋公把伍员收留在自家的后花园,答应救伍员出楚国的昭关到吴国去。由于楚国捉拿伍员甚急,东皋公要想出万全之策救伍员出关,但过了七天还没想出办法。仅这“七天没有想出办法”(风吹草动)就引起了伍员的不安,伍员猜想“是不是东皋公要举报自己从而获得官家的奖金”。直到他因为发愁而一夜间白了头发和胡须,与官家的画影图形大不相同了,东皋公才想出办法:让一位叫皇甫讷(nè)的义士与伍员互换衣着同时出昭关,结果伍员出了关而皇甫讷被捉(但皇甫讷是本地人士所以有惊无险)。伍员到吴国后辅佐吴王伐楚,五战入郢(楚国首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员便把楚平王的尸体掘出,鞭尸三百报仇雪恨。伍子胥的故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国语·吴语》均有记载。“风吹草动”的用例如:“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坐不住了!”《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这里的“风吹草动”指潘金莲与西门庆一起谋害武大的事情被证实(武松说这话时尚未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