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脓肿(Liverkabscess,LA)是肝外科常见严重疾病,以往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死率显著下降,已由原来的70%下降到近年来的0~15%。肝脓肿包括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主要原因是胆道逆行性感染;阿米巴性肝脓肿由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1994年Cappuccion等报道了首例腹腔镜介导的肝脓肿引流术,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术具有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可达到彻底引流的目的,较剖腹肝脓肿引流术更安全、更有效、创伤更小、恢复快,是一种取代剖腹肝脓肿引流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
【适应证】
1.脓肿大、位置浅、易破、不易穿刺者,如膈下肝脓肿。
2.经支持治疗及穿刺引流效果不佳,如脓腔不缩小、体温下降者。
【禁忌证】
1.脓肿破入胸腔、腹腔或胆道。
2.多发、较小、位置深在的肝脓肿。
3.合并其他胆道疾病。
【术前准备】 无论是阿米巴性肝脓肿,还是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一般情况多较差,术前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脓肿,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或抗阿米巴药物;凝血机制异常者,注射维生素K,纠正凝血机制障碍。通过体格检查、B超、CT或MRI检查明确脓肿部位,决定能否行腹腔镜手术处理。
【手术体位】 同本章第二节肝囊肿腹腔镜开窗术。
【麻醉方式】 同本章第二节肝囊肿腹腔镜开窗术。
【手术步骤】 探查操作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于脐下缘行1cm弧形切口,气腹针穿刺成功后建立气腹(压力保持在13~14mmHg)。选取脐缘穿刺孔(直径10mm,A点)置入腹腔镜,剑突下3cm穿刺孔(直径11mm,B点)置入分离钳,右腋前线内肋缘下各2cm处穿刺孔(直径5mm,C点)置入吸引器或抓钳。腹腔镜探查:在病灶表面多有局限性隆起,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与前腹壁和膈壁有粘连,在腹腔镜下用气腹针在肋间或腹壁对应的脓肿最低位置穿刺,据抽出脓液量判断脓肿深度、成熟程度,如脓液中伴有胆汁则要开腹探查,防止脓肿破溃入胆道。确认脓肿已成熟后于C点处置入吸引器或抓钳(避免进入胸腔引起气胸或胸部副损伤),肝脓肿周围多有粘连,可电灼分离接近病变区;用电凝钩在脓肿最隆起或最薄下缘处肝表面戳一孔,插入吸引器于脓腔内吸去脓液,并变换吸引器的角度及深度以穿破分隔的脓腔、吸出分隔脓腔内的脓液,分别用碘伏、甲硝唑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及时吸出脓腔内及周围的液体,防止污染腹腔,术毕于脓腔内及肝周各置一条橡胶管,固定于腹壁。用生理盐水冲洗右上腹,吸尽冲洗液,温氏孔置引流管,从右肋缘下腋前线Trocar戳孔处引出;放尽气腹同时观察各引流管位置及各Trocar戳孔处有无出血。
【并发症】 本手术腹腔镜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见,但可因脓液污染腹腔致腹腔感染。术中吸净脓液和彻底冲洗腹腔是减少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术后处理】
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予吸氧6h。回病房后护士要全面了解手术及麻醉过程,询问术中生命体征、用药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如术后8~12h患者无不适,可拔除胃管将尿管并予半坐卧位,以减少插管带来的并发症。术后第1天嘱患者在床上做少量活动,如翻身、活动四肢,指导进食全流质饮食,忌饮产气饮料。每日用0.5%甲硝唑300~500ml,或用庆大霉素24万U加入生理盐水2 000ml,24h持续冲洗腹腔,冲洗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及时记录引流液性质和量。
2.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5d,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后改为口服;经过上述处理后引流液一般较少。如脓腔内脓液黏稠不易引流,可通过脓腔内引流管对脓腔进行冲洗。引流液每日<20ml即可拔管,一般术后2~4d拔脓腔内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相应迟拔1~2d,以便能观察拔除脓腔内引流管后是否有胆漏或出血等并发症,以及可能流出的残余脓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