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即肝外胆道末端狭窄及管壁发育不良,使胆汁排出障碍致继发性胆总管扩张,是小儿常见的胆道畸形。男女比例为1∶(4~5)。1977年Todani等在Alonzo-Lej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囊肿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分型,其中以Ⅰ型胆总管扩张最常见。国外最早是Gibbs DH于1994年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
【麻醉方式】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仰卧头高位,左侧倾斜30°,上腹及腰部垫高。
【穿刺部位】 第1穿刺于脐部切开10mm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第2、第3穿刺位于剑突左下方、右上腹腋前线肋缘下5mm戳孔,置辅助器械,第4戳孔位于右中腹平脐水平10mm处,置电刀或超声刀;术者站右侧操作,助手站左侧扶镜和协助暴露。
【手术步骤】
1.经腹壁缝牵引悬吊肝圆韧带充分暴露肝外胆道;放置脐部Trocar进腹腔后,先探查肝、胆道、胆囊情况,在腹腔镜引导下,经腹壁胆囊穿刺造影。
2.用套管针从胆囊底的上方经腹壁垂直刺入胆囊穿刺胆汁并送检,注入38%泛影葡胺20~40ml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系统和胰管系统的解剖、进一步证实有无肝内胆管、肝总管和胰管畸形、胆总管大小、有否结石及异常胰胆合流。
3.首先松解胆囊与十二指肠和囊肿之间的粘连,然后用电刀切游离胆囊至胆囊管和胰管,超声刀游离胆囊至胆囊颈,于胆囊管前上方游离结扎胆囊动脉,切断胆囊管,吸出胆汁。
4.囊肿游离: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切开囊肿表面的腹膜,游离暴露胆总管囊肿的前壁。避免囊肿周围组织损伤,切开囊肿前壁,吸出胆汁,用腔镜仔细探查胆总管及左右肝管于囊内剥离切除囊壁黏膜,敞开囊腔指导游离囊壁,在囊肿的中部,用超声刀或电钩逐渐横断囊肿后壁,超声刀贴着囊肿壁切断与囊肿附着的纤维毛细血管束,一直游离到囊肿远端变细小胰管的汇合处。用4号丝线结扎胆总管远端,去除远侧囊壁,于胆总管远端紧贴十二指肠丝线结扎,若造影示胰、胆管汇合于十二指肠壁外,则稍远离十二指肠壁结扎胆总管远端,避免损伤胰管。于横结肠下脊柱左旁找出屈氏韧带和空肠起始,以无齿钳夹住距屈氏韧带15cm处空肠,腔镜换置到2号Trocar位,取出脐部Trocar,扩大脐部切口约2cm,腹腔镜直视下从该口钳夹空肠并提出腹壁,逐渐拉出远端40cm范围空肠,于20cm处横断空肠,封闭远端肠腔,将近端与远侧30~35cm处空肠行端侧吻合,把肠管送回腹腔,与常规开腹手术方法相同。脐部置防漏气Trocar,腹腔镜由脐部戳孔进入腹腔,直视下将腹内预留的空肠穿过横结肠系膜提至肝下,空肠系膜对缘纵切开1.5~2.0cm,以5-0的PDS线分别行肝总管,空肠后壁及前壁全层连续缝合,首先把肝管与肠管切口的内侧角相缝合,然后借用此线,把肝管的后壁与肠管的后壁相吻合,再用另一针线开始把肝管的前壁与肠管的前壁相吻合,在吻合的外角处与前缝线汇合、打结,吻合针距0.2cm,缘距0.2mm。关闭系膜裂孔,彻底冲洗腹腔,最后冲洗腹盆腔,拔出3号Trocar,带入直径0.5cm硅胶引流管并置管于Winslow孔,经脐切口取出标本,停气腹,分别缝合各切口。
【术后并发症】
1.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术后出血、吻合口瘘,术后出血易发生于术后24~48h,而吻合口瘘易发生于术后3~5d,此期间应特别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2.术后24~48h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容量一般为淡红色。如引流液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或胆汁,同时伴有腹痛、血压下降、脉速、体温上升,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应考虑是否为术后出血或胆汁性腹膜炎,应密切监测心率、血压、SaO2,保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固定,如术后出血量大而药物止血无效时,应予手术止血。
3.胃肠功能方面注意肛门排气,排便情况。排便后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做在便隐血试验,以便及时发现吻合口的出血及应激性溃疡。
4.肝功能方面,术后3~5d应特点注意黄疸消退情况,观察其尿量、颜色,有无腹水、腹胀,伤口敷料是否干洁,有无低蛋白水肿、伤口裂开等,高度警惕吻合口瘘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