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病史较长,钡剂灌肠提示肠管扩张明显超过结肠脾曲,腹腔镜下探查结肠增粗、纤维化明显超过结肠脾曲的HD。2.腹腔镜下检查与活检 进镜探查结肠扩张的程度及长度,于病变肠段及其与正常肠段交界处,各取一小块浆肌层组织,送冷冻活检,以明确诊断及切除范围。重建气腹,检查腹腔内无出血,盆底腹膜可不予缝合,手术结束。

【适应证】

1.有典型病史、体征及钡剂灌肠检查、X线征的巨结肠病。

2.常见型、长段型和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D)。

3.HD类缘性疾病,病变未超过脾曲范围者。

【禁忌证】

1.全结肠和全肠型HD。

2.病史较长,钡剂灌肠提示肠管扩张明显超过结肠脾曲,腹腔镜下探查结肠增粗、纤维化明显超过结肠脾曲的HD。

【术前准备】

1.术前肠道准备10~14d,进半流质饮食,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洗肠1~2次。术前8h禁食。

2.术前夜晚及手术日清晨各清洁洗肠一次。

3.术前放置胃管减压,留置尿管排空膀胱,以便于盆腔手术操作。

4.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胸部透视,如有异常予以治疗。

【麻醉方式】 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让患儿横卧于手术台一端。

【手术步骤】

1.切口及人工气腹 于脐上皱褶切口,建立气腹,进腹腔镜(直径3.5mm、4mm、5mm均可),脐两旁共3个切口,插入两个5mm及1个3.5mm套管,置操作器械,术者正视显示器进行操作。

2.腹腔镜下检查与活检 进镜探查结肠扩张的程度及长度,于病变肠段及其与正常肠段交界处,各取一小块浆肌层组织,送冷冻活检,以明确诊断及切除范围。

3.游离肠系膜及盆腔解剖 用超声解剖刀,紧贴肠壁于切除标志以下游离肠系膜,游离至结肠拖出吻合时无张力为止。盆腔的解剖亦紧贴直肠壁进行,前至腹膜反折下方,后至骶尾骨尖,两侧至直肠侧韧带中上1/3。

4.改良Swenson术式 术野转至会阴部,至此可用3种手术方法继续完成手术。一是Swensom术式,二是Duhamel术式,三是Soave术式。下面主要介绍Swenson术式。

先行肛管扩张,放入有齿圈钳,夹住乙状结肠壁,将直肠、结肠套叠式拖出肛门外,剪开肠壁,徐徐拉出结肠,直至看到切除水平标记(取活检处)为止,切除结肠,腹腔镜下检查肠管无扭转,直肠前壁保留30~40mm,后壁保留15~20mm,行直肠、结肠斜口吻合。重建气腹,检查腹腔内无出血,盆底腹膜可不予缝合,手术结束。将病变肠段标本送病检。

5.切口处理 切口肌层及皮下用可吸收线各缝合一针,用防水敷料拉合切口粘贴并加压,以预防切口疝发生。

【术后处理】

1.肛管减压 术后放置橡皮肛管,对肠管起减压作用,并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2.进食时间 尽管腹腔镜术后患儿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较早,但为了减少肠管压力,减少粪便早期污染直肠与结肠的吻合口,影响其愈合,进食时间应延迟至术后第4天,且拔除肛管的时间以第4~5天为适宜。

3.术后随访 术后7~9d出院。3周后扩肛,每周1次,时间为8~12周。

【注意事项】

1.气腹不宜大 术中CO2流量和压力不宜过大,特别是小婴儿,压力过大容易影响心肺功能。2~4个月婴儿流量控制在2.5L/min,压力在1.07~1.47kPa为宜。

2.肠道准备 术前洗肠10~14d,清洗积粪和粪块,达到肠道通畅、腹胀消失、减少肠道炎症的目的,2~4个月的婴幼儿,洗肠时间可缩短至7d左右,这是预防术后肠炎的措施之一。

3.术中活检 术中认清病变肠段及正常肠段,并于交界处上下端各取一小块浆肌层组织,送冷冻活检,以明确诊断及切除肠段的病变水平。术中活检取材不能太大、太深,取材过多易致肠穿孔。

4.避免损伤 游离肠系膜时应先从较薄处着手,穿透后进一步向上、向下游离,要紧贴肠壁,避免损伤双侧输尿管。

5.吻合口成斜口形 游离盆底时亦要紧贴直肠壁,游离范围前至腹膜反折稍下方,保留直肠前壁30~40mm;骶前分离至尾骨尖水平,直肠后壁保留15~20mm,直肠侧壁至侧韧带中上1/3处,使吻合口成斜口形。

6.采用或中转传统开腹手术

(1)切除肠段较多:病史较长,扩张肠管范围大,钡剂灌肠提示肠管扩张,明显超过或达到结肠脾曲。

(2)结肠过于增粗:腹腔镜下探查结肠增粗、纤维化明显,并且超过或达到结肠脾曲。

以上情况考虑到切除肠段较多,以致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应考虑改为传统开腹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