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门外括约肌的分层
传统上将肛门外括约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层(图2-8)。
1.皮下部 宽0.3~0.7cm,厚0.3~1.0cm,肌束环绕肛门呈圆形,位于皮下,可以触知,有时肉眼可以见其轮廓。肌束稍向外排列,或与内括约肌在同一垂直平面构成肛管下端的侧壁。皮下部的上缘与内括约肌下缘相邻,二者之间由联合纵肌纤维构成的肛门肌间隔穿行至肛管皮下,与括约肌间沟相应。皮下部后方其环形肌束横架于外括约肌浅部两股肌束之下,形成肛管后部“V”形薄弱点。部分肌束有时交叉向后与外括约肌浅部肌束相续,若全部肌束向后延伸,则“V”形缺陷即不存在。皮下部的前方,部分纤维交叉与外括约肌浅部肌束相续。在女性此部环状肌束很明显,位于会阴皮下,横架于外括约肌浅部两股肌束之下。如在肛门前方切断此层,可发生肛门闭锁减弱。
2.浅部 宽0.8~1.5cm,厚0.5~1.5cm。位于皮下部外侧稍上方,在外括约肌深部与皮下部之间,所以它与肛管的关系不如其他两部那样密切相贴。肌束呈梭状环抱着肛管中部,为外括约肌中最大最长力量最强的部分,其后部肌束附着于尾骨后外侧面,构成肛尾韧带的重要成分。浅部的前方,在男性,大部肌纤维止于会阴体,部分继续向前延伸,越过球海绵体肌达阴囊皱缩肌。在女性,前方肌束分叉向外侧延伸止于耻骨支,并混入阴道括约肌内,少量纤维止于会阴体。浅部前方有交叉或不交叉的纤维向外延伸形成会阴浅横肌,止于坐骨结节及邻近筋膜,说明二者产生上是同一来源。
图2-8 肛门外括约肌
1.肛提肌;2.外括约肌深部;3.外括约肌浅部;4.外括约肌皮下部;5.耻骨直肠肌;6.肛门内括约肌
3.深部 宽0.4~1.0cm,厚0.5~1.0cm。肌束呈圆形,环绕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层的外面。其后部肌束的上缘与耻骨直肠肌后部密切接触,二者常不易分开。外括约肌深部前方游离有部分纤维交叉向外延伸与会阴深横肌连续,止于坐骨结节。大部分肌束与耻骨尾骨肌沿直肠前壁延伸的纤维联合,构成肛管直肠环的前部。
关于外括约肌上述分层的概念,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异议,有的认为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不易分清,常合为一层,应为深浅二层;也有认为皮下部和浅部合为浅层,深部和耻骨直肠肌合为深层。
张东铭(1982)观察,发现外括约肌发育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较薄,有的较厚。多数标本用解剖方法或组织学观察,均未发现任何天然的分层标志。但据联合纵肌终末纤维对外括约肌下端的穿插情况来看,皮下部一般尚可辨认。据此他认为外括约肌皮下部可视为单独的一层,其他两部不能截然分开。
(二)外括约肌三肌襻系统
1980年Shafik根据肌束方向、附着点和神经支配的不同,将外括约肌分为三个“U”形肌襻,即尖顶襻、中间襻和基底襻(图2-9)。
图2-9 外括约肌三肌襻系统
A.尖顶襻附着于耻骨;B.中间襻附着于尾骨;C.基底襻附着于会阴体
1.尖顶襻 为外括约肌深部与耻骨直肠肌融合而成,绕过肛管上部的后面,向前止于耻骨联合,由痔下神经支配。
2.中间襻 即外括约肌浅部,绕过肛管中部的前面,向后止于尾骨尖,由第4骶神经的会阴支配。
3.基底襻 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绕过肛管下部的后面,向前止于近中线的肛周皮肤,由痔下神经支配。
上述三肌襻的作用如下:①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三肌襻由于肌束的方向各异,故其作用力相反。收缩时在同一平面上,一襻有加强另一襻的作用,单襻收缩肛管闭合不全。三襻同时收缩对肛管除有直接压缩作用外,还有绞索作用。从力学原理看,绞索作用能以最小的肌力使管腔闭合最完全。②蠕动性排便。三肌襻由于各自的神经支配不同,故可交替收缩,即一个肌襻收缩向下推动粪块,则另一肌襻同时松弛来接收粪块。如此一缩一舒地蠕动运动,将粪块排出体外。具体地讲,尖顶襻和中间襻二者神经支配各异,前者收缩,后者放松,推动粪块下移。中间襻和基底襻二者神经支配也不同,前者收缩,后者放松,驱粪块于肛门外,如果中断排便,则外括约肌三肌襻可产生逆蠕动,即基底襻先在肛门处切断下降的粪柱,将粪柱的下部排出后,接着中间襻、尖顶襻依次收缩,使肛管由下而上逐次关闭。将其中剩留的粪便重新驱回直肠。由此看来,外括约肌的蠕动收缩与肠壁的蠕动活动极其相似,但肛管本身并无此功能。③单襻自制。外括约肌三肌襻各有其独立的附着点、肌束方向的神经支配,并分别包在各自的筋膜鞘内。尖顶襻与中间襻因有骨性附着,故其收缩力较强。基底襻虽无骨性附着,但它直接位于肛门皮下,无内括约肌介入,可有效地关闭肛门达到自制目的。故每一肌襻均可视作独立的括约肌,肛门自制可由单襻收缩来维持,此即单襻自制学说。据此理论,三襻中的任何一襻受损,均不会引起肛门失禁。
(三)肛门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的关系
内括约肌属平滑肌或不随意肌,维持肛门自制时间较长而不疲劳。正常排便时,直肠收缩引起内括约肌放松。反之,内括约肌收缩则引起直肠放松,这些都是反射性活动。临床上直肠收缩无力的患者,尽管直肠内充满了粪便,外括约肌也呈松弛状态,而大便仍然不能排出。其原因就是直肠收缩无力,不能有效地唤起内括约肌松弛之故。外括约肌属横纹肌,收缩快易疲劳,它通过以下两种作用维持肛门自制。
1.随意性抑制作用 排便时,由于直肠收缩引起内括约肌呈反射性松弛状态,若此时因某种原因必须立即终止排便,则通过外括约肌的随意性收缩,压缩处于松弛状态的内括约肌,后者通过逆向反射抑制直肠收缩,直肠因而扩张,粪便停滞,便意消失。此种由于外括约肌的随意性收缩而引起的内括约肌逆向反射原理,Shafik称之为“随意性抑制作用”。由此看来,外括约肌的作用是通过内括约肌作中介而实现的。
2.随意性机械作用 即外括约肌随意闭合肛管的作用。由于外括约肌最大限度地随意收缩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如果在内括约肌被完全破坏的情况下,外括约肌失去了随意性抑制作用,仅靠其机械性收缩来维持,则势必在直肠持续性收缩的作用下,因疲劳而松弛。此类患者有了便意,便要立刻排便,出现应激性排便失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