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痔的分期与分型
1.内痔的分期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根据1975年全国肛肠病防治会议制定的标准,将内痔分为三期(见彩图1)。
(1)Ⅰ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排便时见粪便带鲜血或滴、射鲜血。肛门镜检查,在齿状线上可见黏膜呈结节状突起,质软,色多呈鲜红或紫红色,不脱出。
(2)Ⅱ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射血。痔核常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期:大便时痔核脱出或在劳累、步行过久、负重或用力咳嗽时也可脱出,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或卧床休息后方可还纳。
2.内痔的分型 根据肛门镜检查所见及病理学变化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分型,内痔可分为以下三型。
(1)血管肿型:痔体表面粗糙不平,呈鲜红色草莓样。常有小的出血点或表浅糜烂,质柔软,触之易出血。相当于Ⅰ期内痔,以局部软组织损伤为主。中医学理论认为,损伤则淤血,淤血阻塞经络则气滞不行,故此为气滞血瘀型。
(2)静脉瘤型:痔体成丛状隆起,黏膜较厚而带有光泽,呈紫红色不易出血,多见于Ⅱ期内痔。软组织损伤变质后产生和释放化学介质,造成软组织无菌性慢性炎症,组织细胞以变质和渗出为主。中医学理论认为,此阶段在气滞血瘀的基础上,郁而化热,湿热相结,为湿热型。
(3)纤维瘤型:结缔组织增生成乳头状,表面黏膜较硬,富有弹性,呈灰白色不易出血,易脱出,多为Ⅲ期内痔。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后期,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造成痔核与肛管之间力学动态平衡失调,影响器官功能。中医学理论认为,此阶段在湿热的基础上,由于瘀热久羁,耗伤阴血,组织受到破坏,正气已伤,湿热余毒未尽,属邪实正虚型。
(二)外痔的分型
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肛管和肛缘的皮下,其表面覆盖移行上皮或皮肤,痔的形态大小不等、数量多少不定。轻者只有一个,重者数个痔间断相连绕肛缘而生。依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炎性外痔 为肛缘皮肤皱襞的炎性充血水肿。往往呈椭圆形,按之剧痛。水肿明显者似水疱状,有透亮感。多为肛周皮肤损伤感染,引起损伤处皮肤皱襞突起,伴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2.血栓性外痔 通常多呈急性发作,患者感觉肛门剧痛。多因粪便秘结,努责排便时使肛门皮下小静脉破裂,血液漏出血管外,形成血栓在皮下隆起,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的血栓通常是单个的,紫红色,多位于肛门两侧。多因排粪时肛门变形,造成肛门皮下细静脉血管发生非弹性变形而破裂,导致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肛门皮下局部血肿所致。
3.静脉曲张性外痔 是由于痔下静脉丛曲张,在肛缘形成的圆形、近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柔软肿块。下蹲增加腹压或排便时均可见肛缘周围皮下有曲张的静脉团,触之柔软,恢复正常体位后又可消散,故有“隐痔”之称。中医学称之为“气痔”。依据生物力学理论,静脉血管有应力-应变曲线滞后松弛的特点,称为“血管滞后性外痔”。
4.结缔组织性外痔 多因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致使肛门周围皮下病灶区组织细胞纤维化增生形成皮赘,所以又称皮赘痔。这种外痔呈黄褐色或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一般无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莲花痔”、“松皮痔”。
(三)混合痔的类型与分期
混合痔是在齿状线上下同一痔区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上下连成一个整体。
1.混合痔的分类 是依齿状线下部分的性质将其分为静脉曲张性混合痔、结缔组织性混合痔、炎性混合痔等。
2.混合痔分期(见彩图2)
(1)Ⅰ期混合痔:是以内痔或外痔为主的一种。痔的2/3或3/4位于齿状线以上或齿状线以下,属单发或2个以下痔核者。以内痔为主的有时将较小的外痔称为隐痔。
(2)Ⅱ期混合痔:痔核跨越齿状线上下,两侧均等。具有3个以上痔核,但痔体间界限清楚。
(3)Ⅲ期混合痔:肛缘呈环状或接近环状肿物凸起,痔体间界限消失或基本消失,腹压增高时,内痔呈环状脱出,齿状线下移至肛缘或肛缘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