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遗传因素
(一)家族性
冠心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但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如果男性>45岁,女性>55岁患冠心病不应属于遗传因素。父母之一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父母均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4倍;若双亲在年轻时均患冠心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庭。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庭性高脂血症是这些家庭成员易患本病的原因之一。
2.一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特点、性格特征等具有遗传倾向,是家庭成员易患本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同一家庭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诸如共同的高脂、高热量、高盐等饮食习惯,父母吸烟导致子女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不良习惯等,均可造成冠心病的家庭倾向。更多的学者认为,冠心病具有明显家庭性的特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其内在原因,它只有和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才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
(二)心血管病病史
患者本人如曾有心血管病史(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或肾疾病史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二、年 龄
心血管发病随年龄而升高。如北京市35~74岁居民,年龄每增长10岁,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3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4倍。这是由于多数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绝对危险仍很高。
应该明确指出,虽然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始于青年时期甚至儿童期。近年由于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冠心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倾向。
三、性 别
冠心病在男女性别间有显著差异,男∶女=2~5∶1。男性心血管发病率高于女性,这要归功于雌性激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女性在绝经后,男女发病率没有差别。此外,我国14个人群监测5年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女性的1.1~6.2和1.2~3.1倍。但60岁以后性别差异缩小。女性于绝经期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发病迅速增多。这是由于雌性激素能影响脂类代谢,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之故。此外,雌性激素还能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