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的可控因素

冠心病的可控因素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余种,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可致血管内皮缺氧性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冠心病的发病。重度饮酒使冠心病的危险增加。因而,目前普遍认为,冠心病患者可饮少量低度酒,禁止饮用烈性酒,限制酒的摄入。

一、高脂饮食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大多数高脂血症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来源于食物摄取与自体合成两个方面,当摄入的胆固醇、脂肪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后,血胆固醇升高。体内的肝、小肠、脂肪细胞等组织还可合成胆固醇释放到血液中。体外食物的摄入与体内合成的胆固醇可以相互补充并影响血脂含量的高低,以维持血脂在一个平衡、稳定状态。当食物中摄取的脂肪、胆固醇过高时,机体反射性地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并通过肝代谢清除。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肠、鱼子等)、蛋黄、蟹黄贝壳类等食物,而超出了肝的清除能力,肝清除减少,使平衡破坏,导致血脂升高。

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易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也易造成高胆固醇血症。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增加。所以,合理饮食是预防高脂血症的关键。

二、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运动能引起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事实,已越来越为医学界和公众所接受。

研究表明,较快步行或较重的园艺工作能使热量消耗达到每分钟7kcal,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每天保持中等量运动的人与无任何体力活动人相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使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下降,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首次发病,经常运动对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后,以及搭桥手术和冠脉成形术后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三、吸 烟

(一)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量吸烟比不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26倍以上,心绞痛发生率高36倍以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对1 200万人的观察结果表明,男性中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性较不吸烟者高2.3倍。另一组资料表明,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就增加4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二)吸烟的危害

因为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 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醇类、酚类、烷类、醛类、重金属元素等,它们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与冠心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余种,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1.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先于氧在血红蛋白分子上结合,从而可使红细胞携带和传递氧的能力降低20%左右。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可致血管内皮缺氧性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冠心病的发病。

2.吸烟能诱导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诱导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致全血黏度增加。

3.美国医生达贝尔的研究结果认为:烟草中的烟碱是造成危害的祸根。烟碱进入人体血液后,可促使心跳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血压上升(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氧耗量增加。

4.特别严重的是,吸烟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中的血流减慢,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甚至引起心肌梗死。

5.吸烟还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保护心脏的一种血脂成分),男性吸烟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不吸烟者低12%,加速冠心病的发病。

6.吸烟又和其他的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其危害远不只是相加而是相乘的关系,如果有高血压,同时又吸烟,那么患脑中风的机会是不吸烟、没有高血压人的许多倍,实际上吸烟的危害远远超过我们所了解的情况。

四、酗 酒

酒是五谷之精华,适量饮酒可以活血通络、御寒、调节精神。对此要具体患者具体分析。如果患病较轻,逢节假日,可以少量饮一点酒,最好是红葡萄酒或其他低度的酒。如果病情不稳定,或伴有肝或心血管疾病,应禁止饮酒。

(一)酒对心脏的影响

1.饮酒对心脏的作用仍不是很清楚。但饮酒后,乙醇的刺激使患者心率增快,全身血管扩张,导致血流速度增快。实验表明饮酒能引起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

2.少量饮酒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但它可增加肝和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的耗氧,可诱发心绞痛发作,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3.长期饮酒的无症状病人左心室功能的特征是:左心室扩大,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在饮酒的期间可使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进展加速。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周围血管过度收缩、脉压较窄和舒张压升高。重度饮酒使冠心病的危险增加。所谓重度饮酒是指饮白酒量>14杯/周,或>2杯/天(1杯酒含乙醇132g,相当于124~180ml葡萄酒,355ml啤酒,45ml烈性酒)。因而,目前普遍认为,冠心病患者可饮少量低度酒,禁止饮用烈性酒,限制酒的摄入。每日纯乙醇摄入不应超过25ml。

(二)酒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饮酒会使胰腺受到刺激而影响其分泌液的成分。酒本身就是高热量食物,每克乙醇能产7kcal热量,糖尿病患者稍失控制,便可引起病情恶化。饮酒还会增加肝负担。我们知道,乙醇的解毒主要在肝中进行。肝功能正常的人,解毒能力强,能把大部分有毒物质进行转化,排出体外。而糖尿病人的肝解毒能力较差,饮酒势必会加重肝的负担而引起损伤。过量饮酒还容易发生高脂血症和代谢紊乱。

五、心理因素

(一)心理因素引起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精神紧张诱发血压急剧升高,此类人患高血压的机会更大,血清肌酐水平更高。过于剧烈的运动、过度疲劳以及诸如愤怒引起的精神紧张等,可以触发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特别是A型性格,情绪易激动及神经反应强烈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理因素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触发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刺激血小板功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

(二)情绪对冠心病的影响

人的情绪活动大致有积极、愉快和消极、不愉快两大类。通常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常常会以强烈的、冲动的状态表现出来,而且它所伴随的躯体反应也相对剧烈,这样就可能引起机体的内脏器官功能损害。如这种情绪反应是短暂的,情绪状态能很快恢复正常,这时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也会随之康复。如果这种情绪反应受到压抑,不能得到疏泄,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如果体内生理、生化变化因受到影响而不能恢复,还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长时间可导致身体器官的组织或功能的病变,冠心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诱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