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一)营养与合理营养
营养过剩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已引起心脏病学家、营养学家、公众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膳食与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进行合理膳食的宣传教育和个别指导,是心血管病预防的重要措施。
1.营养 万物生长离不开营养,从字面上讲,“营”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谋求养生。对人来说,营养是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作为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
2.合理营养 所谓合理营养是指每天所摄取的食物是种类多样、结构合理,比例适当的,从而获取足够的营养素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它提供的膳食,能对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同时以合理膳食制度,食物制作和饮食卫生做保障。
3.人体所需营养素及其作用 人体所需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及生物活性物质。这些营养素存在于食物中,是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保持健康体质是必不可少的。
营养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营养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1.营养是心肌重要的能量来源 正常心肌细胞自血液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是游离脂肪酸(FFA),约占67%,其次是葡萄糖和乳酸,各占17%左右,此外还有氨基酸、酮体和丙酮酸等。
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例如,空腹时,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低下,脂肪组织分解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供给心肌能量。因此,空腹时心肌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显著增高。相反地,餐后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则降低,故心肌主要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来供能。
另一方面,当剧烈运动时,血中乳酸含量显著增高,此时它便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可见,正常心肌细胞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然而,在病理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缺血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适应能力则显著减弱。此时,葡萄糖则成为它良好的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滴注葡萄糖和极化液(葡萄糖加胰岛素和钾)是有好处的。
2.营养素参与心血管系统中若干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 心肌的舒缩除了需要一定的能量外,还需要某些金属离子,如钾、钠、钙、镁等的参与。此外,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还是心肌组织和动脉壁代谢中若干重要酶系统的辅基,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及微量元素锌、硒等。
3.营养缺乏或过剩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营养缺乏可使心血管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心血管疾患。营养不良,如由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性心脏疾病,早为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表明,膳食中钾、镁、氯缺乏,可增加心肌细胞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从而诱发原发性坏死性心肌病。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病,可能与膳食中某些微量元素,如硒、镁、钼等缺乏有关。镁缺乏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促进心肌选择性发生钙化,诱发致死性心肌痉挛和快速心律失常。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动脉壁结构的完整性。食物纤维缺少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病率的增高密切相关。
(2)营养过剩对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较之营养缺乏更为严重和普遍。根据历史资料,古罗马的贵族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其膳食成分与现今西方国家十分接近,已记录这些人中有心绞痛和突然死亡发生。在埃及贵族的干尸中也发现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宫室女尸,经现代病理学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脂肪在100g以上,而且主要为动物脂肪,食物胆固醇为400~700mg,平均560mg,粗粮的摄入很少,而精糖的消耗量却很高(100g以上)。此外,乙醇和食盐的消耗量也很大。总热量摄入过多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失调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平衡膳食与健康
营养问题的核心是膳食平衡。膳食不合理、不平衡,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膳食平衡包括十大平衡,即主食与副食的平衡、酸碱平衡、荤与素的平衡、杂与精的平衡、饥与饱的平衡、食物冷与热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和食物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十大平衡理论的核心是酸碱平衡。
(一)酸碱平衡
1.什么是酸碱平衡 机体必须处于恒定的pH值的内环境,才能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和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每天不断地从消化道吸收酸碱物质,同时,新陈代谢过程也不断地产生酸和碱,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使酸碱处于暂时、相对的平衡,体液的pH值即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pH值为7.35~7.40)变化,这就是酸碱平衡。
2.什么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食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分为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的消化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凡含硫、磷、氯等元素,在体内经过氧化代谢后,生成SO42-、HPO42-、Cl-等酸根阴离子,使44体内pH值下降的食物均称为酸性食物,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高的食物是酸性食物,如肉、蛋、奶、豆类和谷类等。凡含钙、镁、钾、钠、铁等元素高,在体内经过氧化代谢后,生成Ca2+、Mg2+、Fe3+、Na+等阳离子,使人体pH值升高的食物均称为碱性食物,蔬菜、水果、海带是碱性食物。
3.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血液的缓冲体系,肺的呼吸作用和肾的排泄作用紧密配合完成的。
为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膳食中应注意补充丰富的碱性食物,因为人体代谢产酸,体内的碱性物质消耗很大,食用一定量的蔬菜、水果,可提供碱性成分,维持酸碱平衡,如果日常膳食不注意荤素搭配,只吃动物性食物,大鱼大肉,而不吃蔬菜、水果,则会影响健康,发生疾病。
(二)平衡膳食设计
参照中国营养学会2007年经修改后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来设计。做到主食与副食的平衡、荤与素的平衡、杂与精的平衡、酸碱平衡等。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包括有10条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2.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和摄入量。
第一层(底层):每天每人应吃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g(5~8两),水1 200ml(6杯),步行6 000步(活动30min)。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蔬菜300~500g(6两~1斤),水果200~400g(4~8两)。
第三层: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应吃125~225g(鱼虾类50~100g;畜禽肉50~75g;蛋类25~50g)。
第四层:奶类及制品,牛奶300g(6两),豆类及坚果30~50g。
第五层:烹调油和食盐,烹调油25~30g;食盐6g。
膳食指南十条告诉我们怎样吃,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吃多少为宜,对于每个人来讲,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不同,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活动量不同,能量需要因人而异。体重是判定能量平衡的最好指标,每个人应根据自身体重及变化参照膳食指南适当调整食物的摄入,各类食物的摄入同样应该考虑合理的比例。
三、冠心病患者的膳食因素
(一)脂类因素与冠心病
1.脂肪对冠心病的影响 脂肪的质与量对血脂水平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脂肪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饮食中脂肪含量是影响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主要因素,摄入脂肪占总热能40%以上的地区,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上升。日本人均摄入脂肪量为总热量的10%,动脉粥样硬化症者较为少见。世界卫生组织(WHO)证实55岁男性每人每天摄入脂肪含量占饮食总热能的比例与冠心病死亡率影响呈明显正相关,故减少饮食中脂肪摄入量是防止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中规定,饮食中脂肪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20%~30%。
2.哪些脂肪对冠心病有益 饮食中脂肪由三酰甘油等组成,人体每天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是合成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抑制血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鱼类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吃鱼较多的日本人和吃橄榄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丰富)较多的地中海沿岸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并不高。含亚油酸丰富的食物以植物油为主(表19-1)。
3.脂肪酸比例对冠心病的影响 应注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饮食中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的供给,血清胆固醇有下降的趋势。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与饱和脂肪酸(S)之比,即P/S比值更为重要。当前推荐P/S比值范围为1∶1~2∶1。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增高时,血液胆固醇水平上升而增加亚油酸可阻止胆固醇增高。还要注意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如橄榄油﹑花生油﹑山茶油等。
表19-1 食物中亚油酸的含量(g/100g)
4.胆固醇与冠心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多发国家居民血清胆固醇浓度比低发地区人群要高得多,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食物胆固醇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反馈作用,当食物胆固醇摄入量较多时,则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但此反馈机制仅存在于肝,而肠道合成则未受其制约,故进食胆固醇过多,可使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脂肪有利于胆固醇的吸收,故低胆固醇饮食的同时应低脂肪饮食。植物固醇,特别是谷固醇、豆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但不易被吸收,且有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饮食中吃一些谷类食物和豆类及其制品,可使血胆固醇明显降低。
5.磷脂与冠心病 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是血浆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醇酯,酯化作用增强时,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沉积或使血管壁的胆固醇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黄豆卵磷脂可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二)糖类与冠心病
糖类过剩也可引起高脂血症,故将高脂血症分为脂肪性和糖类性高脂血症。欧美国家多为脂肪引起的高脂血症;调查发现蔗糖消耗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系比脂肪消耗更重要。肝能利用游离脂肪酸和糖类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故糖类过多可致肥胖,而肥胖是高脂血症易发因素。糖类摄入量和种类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若以淀粉为主,肝和血清中三酰甘油含量都比给予果糖或葡萄糖时低,给予蔗糖亦有类似现象。果糖对三酰甘油影响比蔗糖大,说明果糖更易合成脂肪,其次为葡萄糖,淀粉更次之。
(三)蛋白质与冠心病
供给动物蛋白质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且病变越严重。动物蛋白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明显得多。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降低血胆固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用大豆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下降19%左右。动物食品含较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大豆蛋白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又含有较高植物固醇,有利于胆酸排出,减少胆固醇合成。大豆卵磷脂对肝胆固醇转运有帮助作用,因此供给大豆蛋白质不会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四)热能与冠心病
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冠心病的饮食治疗目标。饮食摄入热能过多,可引起单纯性肥胖,肥胖者血胆固醇合成增高。当限制热能,体重下降,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显著下降,热能分配对血清胆固醇有影响,如把热能过多地集中于某一餐,可使高脂血症发病率增高。肥胖者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高,通常热能每消耗28kJ等于6.8kcal,体重降低1g,但增加热能供给同时加大活动量,对机体无任何影响,不会导致血脂和胆固醇升高。
(五)维生素与冠心病
1.维生素C 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均需要维生素C参与,如缺乏则胆固醇在血中堆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强,脆性减少,可预防出血。生物黄酮类有类似维生素C的功能,能保护维生素C和防止其降解的功能。
2.维生素E 对心脏及血管的作用机制较复杂,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氧利用率,使机体对缺氧耐受力增高,增强心肌对应激的适应能力。维生素E还能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末梢循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3.维生素B1 维生素B1缺乏使心肌代谢障碍,严重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脚气病性心脏病临床综合征。维生素B1供给要充足,热能越多,糖类和蛋白质比例越高,则维生素B1需要量也越大。
4.维生素PP(烟酸) 是强降脂药物,大剂量治疗高脂蛋白血症有一定疗效。对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作用较显著,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增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大剂量维生素PP有不良反应,故国内应用较少。
5.维生素B6 与亚油酸同时应用,能降低血脂,因维生素B6能促进亚油酸转变成花生四烯酸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
(六)矿物质与冠心病
对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钙、镁、铜、铁、铬、钾、碘、氟对心血管疾病有抑制作用,缺乏时可使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异常。补充铬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锌过多或铜过低可使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锌铜比值高时,血清胆固醇也增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发病率高的国家锌铜比值也高。铅、镉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促进作用。
(七)食物纤维与冠心病
食物纤维可缩短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在肠道与胆酸形成络合物,减少胆酸重吸收。因此,食物纤维对脂质代谢,糖类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八)其他因素
1.葱、蒜挥发油 有预防冠心病作用,能预防血清胆固醇增高,降低血液凝固性。
2.柑橘汁 柑橘汁中黄酮类化合物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3.酒 大量饮酒可引起三酰甘油增高,乙醇促进肝内脂肪生成,刺激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引起脂肪肝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从健康的角度不提倡饮酒。
4.红葡萄酒 少量饮用红葡萄酒,因含有白藜芦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可预防冠心病。
四、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治疗
(一)限制热能
为维持理想体重,三大营养素占总热量百分比分别为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糖类占60%~65%。超重者应减少热能供给以降低体重;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过饱,最好少量多餐,每天4~5餐。
(二)限制脂肪
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20%左右,不应超过25%,有高胆固醇血症者,脂肪摄入量可降至总热量的16%;应选用植物油。预防膳食,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P/S)应>1;治疗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5~20g/d以上,P/S比值应>2.0;禁用动物脂肪高的食物。
(三)限制胆固醇
食物胆固醇供给,作为预防膳食应限制在300mg/d以下,治疗膳食应<200mg/d;少用或不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脑、蛋黄、鱼子等。
(四)糖类
糖类占总热能65%左右为宜,高三酰甘油血症者糖类应控制在总热能的55%左右;宜选用多糖类糖类,如全麦面、糙米等,因纤维素、谷固醇、果胶等可降低胆固醇;多选粗粮、蔬菜、水果等纤维高的食物,对防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均有益;应限制含单糖和双糖高的食品,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五)蛋白质
冠心病膳食蛋白质占总热能13%~15%,动物蛋白占蛋白总量20%~30%,不宜超过50%;宜多选黄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干、百叶等;其他如绿豆、赤豆也很好,因豆类含植物固醇较多,有利于胆酸排出,且被重吸收量减少,胆固醇合成随之减少。鱼类大部分含胆固醇较低,如青鱼、草鱼、鲤鱼、甲鱼、黄鱼、鲳鱼、带鱼等胆固醇含量<100mg,每天吃250g鱼。牛奶含抑制胆固醇合成因子,每瓶牛奶仅含脂肪9g,胆固醇30mg,故冠心病患者不必禁牛奶;1只鸡蛋蛋黄中约含250mg胆固醇,冠心病患者每天吃1只鸡蛋,对血胆固醇影响不大,适量吃鸡蛋有益无害,但不宜多吃。
(六)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因含大量叶绿素可减少血管痉挛。深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粗纤维也多,不但可增加饱腹感,还可减少胆固醇吸收;水果含热能低,维生素C丰富,含有大量果胶,山楂除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外,还有黄酮类物质,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镇静作用,海带、紫菜及黑木耳等食物富含钾、镁、铜、碘等均有利于冠心病治疗,配制膳食时应注意每周增加海带、紫菜、黑木耳的摄入。
五、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治疗
(一)膳食因素与高血压
1.钠 一般而言,日均摄盐量高的人群,其平均血压高于摄盐量低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预防高血压措施中建议每人摄盐量应在6g/d以下。一项由32个国家参加共53个中心关于电解质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尿钠平均值为206mmol/24h,比其他中心高43mmol/24h,尿钠/钾比达6.7,是其他中心的2倍多。尿钠最高的是天津(242mmol/24h)。过多摄入钠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血液内的钠增多,保留水分也多,血容量加大,心脏负担加重,高流量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加大,易损伤血管内膜;过多钠使血管内皮细胞内水分增加,引起血管壁肿胀,管腔变小,血流阻力加大;过多钠可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是老年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这与中国膳食的高钠、低钾有关。
2.钾 钾能促进排钠,吃大量蔬菜可增加钾摄入量,有可能保护动脉不受钠的不良作用影响。
3.钙 钙可减轻钠的升压作用,我国膳食普遍低钙,可能加重钠/钾对血压的作用。增加膳食钙摄入量的干预研究表明,钙的增加使有些患者血压降低。
4.镁 膳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素食者通常摄入的镁和膳食纤维含量高,其血压比非素食者低,镁对血压作用有:降低血管弹性和收缩力,这可能是由于降低了细胞内的钙。
5.酒 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和较高的高血压流行程度有关,每天饮酒3~5杯以上的男子和每天饮酒2~3杯的女子处于较高的危险中,而低于上述剂量不增加危险。据推测乙醇在低剂量时是血管扩张药,而在剂量较高时则使血管收缩。其机制可能为:刺激了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了血管松弛物质,钙和镁耗竭以及血管平滑肌中细胞内钙增加。
6.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的增加,出现高血压的趋势也增加,尤以20~40岁开始增加体重者危险性最大。一般来说,超重使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2~6倍,当患高血压者体重下降后,其血压也常随之下降。降低体重常是降低血压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
1.限盐 凡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其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6g/d以下(即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一瓶盖约为食盐6g),这个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力衰竭者摄盐量应更严格限制,用盐量以1~2g/d为宜。适当地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2.控制膳食脂肪 食物脂肪的热能比,应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应超过30%。脂肪的质量比其数量有更重要的意义。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高,可升高胆固醇,易导致血栓形成,使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而植物性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能延长血小板凝集时间,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心脏病。故食用油宜多选植物油,其他食物也宜选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食物、鱼、禽、瘦肉及低脂乳等。
3.多吃蔬菜水果 补充钾、镁和维生素C,钾、镁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者,其血压最低。据认为维生素C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遭体内有害物质损害的作用。
4.保证膳食中钙的摄入充足 据研究报告,每日膳食钙摄入800~1 000mg,可防止血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每日平均摄入钙量450~500mg的人群比摄入钙量1 400~1 500mg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高出2倍。有人估计人群日均摄钙量若提高100mg,可使收缩压平均下降2.5mmHg(0.33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mmHg(0.173kPa)。近年来风行各地的醋蛋疗法有明显的降血压效果,增加钙的摄入可能是原因之一。奶和奶制品是钙的主要来源,其含钙量丰富,吸收率也高。发酵的酸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奶还是低钠食品,对降低血压也有好处。奶制品还能降低血小板凝集和胰岛素抵抗。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鱼等。
5.限制饮酒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等危险,而且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
6.其他
(1)增加体力活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精神压力对血压的升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7.食谱举例
(1)早餐:燕麦粥(燕麦50g)、蒸糕(面粉40g、玉米面10g、白糖5g)、海米拌菠菜(海米10g、菠菜100g、香油2g)。
(2)加餐:水果200g。
(3)午餐:大米饭(大米150g)、肉丝炒芹菜(猪瘦肉50g、芹菜100g)、海带豆腐汤(豆腐200g、海带50g)。
(4)晚餐:小米粥(小米50g)、千层饼(面粉75g、油2g)、清蒸带鱼(带鱼100g)、炒小白菜(小白菜200g)。
全日烹调用油20g。全日总热能大约8 400kJ(2 000kcal)。
8.食疗粥降血压
(1)桃仁粥:取桃仁18g,粳米100g。先将桃仁捣烂,同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此粥有活血通络、祛淤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及心绞痛者。
(2)山楂粥:取山楂50g(切片),粳米100g,冰糖15g。先将山楂片放入沙锅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冰糖及清水适量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此粥有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食滞、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
(3)芹菜粥:取新鲜芹菜60g,洗净后切碎,粳米50~100g,加清水500~600ml,文火煮为菜粥,每天早晚服食。此粥香甜可口,有固肾利尿、清热平肝之效。常服对头晕失眠、高血压、血管硬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4)荷叶粥:取鲜荷叶60g,切细,加入粳米、清水同煮成粥,每日服食,次数不限。此粥能消脂化滞,降压减肥,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
(5)葛根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g,将以上3药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g,粳米60g煮粥吃,每日1次,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患者。
六、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治疗
国外,主要指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中,重点是防治血中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和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根据最近的研究,在东方人群中血清总胆固醇每增加0.6mmol/L(23mg/dl),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34%。因此在东方人群中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膳食因素与高脂血症
1.膳食中胆固醇高 一般美国人每天摄入胆固醇量为400mg,而低胆固醇人群的摄入量为200mg左右。胆固醇摄入量从每天200mg增加为每天400mg,可升高血胆固醇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胆固醇含量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合成减少有关。
2.膳食中饱和脂肪酸高 胆固醇升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较高的饱和脂肪酸饮食摄入。典型的美国人所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大约为每日总热卡的14%,而理想的量应为7%。一般认为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总热卡的14%(即多7%),可致血胆固醇增高大约0.52mmol/L(20mg/dl),其中多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 反式脂肪酸是在氢化油中产生的,如人造黄油。研究表明,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使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α)升高,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比饱和脂肪酸更强。
4.体重增加 有研究提示血清胆固醇升高可因体重增加所致。一般认为体重增加,大约可使人体血胆固醇升高0.65mmol/L(25mg/dl)。至少有两种代谢机制可解释这种胆固醇升高:
(1)肥胖促进肝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低密度脂蛋白(LDL)生成增加。
(2)肥胖使全身的胆固醇合成增加,引起肝内胆固醇池扩大,因而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合成。
5.其他 如绝经后妇女在45~50岁前,女性的血胆固醇低于男性,随后则会高于男性。这种绝经后胆固醇水平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体内雌性激素减少所致。已知在人类和动物,雌性激素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活性。美国妇女绝经后总胆固醇可增高大约0.52mmol/L(20mg/dl)。
(二)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
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主要营养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及膳食胆固醇,以及因膳食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不平衡而导致超重和肥胖,因此膳食治疗的主要内容是:
1.控制热量维持正常体重 控制热量指每天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人体的进食量通常受食欲控制,而食欲又受遗传、生理需要、食物种类、烹调加工和包装形式、身体活动水平和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常生理状态下,食欲可以有效地控制进食量,维持健康的体重。
2.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不仅血清胆固醇临界升高者需要用膳食控制,即便是血清胆固醇确定升高者,在药物治疗之前及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都需要控制膳食。最重要的是限制脂肪摄入量,不仅要限制动物脂肪,植物油也应加以限制,少吃油炸食品,如油饼、油条、炸糕等;少吃含胆固醇高食品,如动物内脏、鱼子、蟹黄、蛋黄等。烹调用油也要适量,改变烹调方法,如红烧鱼改做清蒸鱼,炒菠菜改为拌菠菜,可减少植物油用量。
3.调整主食,少吃甜食 对于体力活动减少的人,还应及时调整主食摄入量,并少吃糕点、甜食、甜饮料,可以达到健康的平衡膳食。由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膳食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膳食治疗的目标是对有关的营养成分规定一个限度。
4.营养素建议
(1)总脂肪占总热量<30%。
(2)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8%。
(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8%。
(4)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12%。
(5)反式脂肪酸占总热量<1%。
(6)糖类占总热量>55%。
(7)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
(8)胆固醇<300mg/d。
(9)总热量达到或保持理想体重。
5.其他 增加新鲜蔬菜、粗粮、豆类摄入,以达降脂作用。
七、肥胖病人的饮食治疗
据统计,目前肥胖病患者已占我国人口的8%,城市肥胖病患者可达17%,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因素。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活动减少,进食量相对增加,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儿童肥胖也在逐年增加,小胖墩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不单纯是个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从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入手,做好社区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高危个体及可能伴发的并发症,并进行具体指导。
(一)膳食因素与肥胖
膳食因素是肥胖的关键因素。总热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精制蔗糖等摄入过剩,超过自身消耗的热量,易于诱发肥胖。吃太多的甜食、油煎、油炸食品,喝太多的甜饮料也是发胖的主要原因。长期很晚才吃东西或是睡前吃东西的人,容易发胖。因为晚上吸收好,消耗少,活动量少,所以很容易发胖。
肥胖与吃饭速度也有关,营养专家认为,吃饭太快,大脑中枢神经难以控制,往往在进食过量后才发出停食的信号,这样体内储存的大量能源,便转化为脂肪,产生肥胖病。因此,吃饭应细嚼慢咽,吃七八分饱,一旦出现轻度饱胀感最好停止进食。
最新的研究发现,营养素缺乏也可导致肥胖,有些人的肥胖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或各种微量元素等。
科学证实,脂肪转化成能量的过程需要多种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锌、铁等)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当体内缺乏这些营养素的时候,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而发胖。
研究人员对3~6岁肥胖儿童体内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肥胖组儿童血清铜含量高于对照组,铁与铷的含量低于对照组,锌和镁的含量与非肥胖对照组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肥胖儿童个体观察,锌、镁含量低的较多。
美国专家发现,机体饮水不足,身体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也会引起体重增加。如果蛋白质长期处于缺乏状态,就会使肌肉萎缩,而肌肉组织的减少,会使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减少能量消耗,也会使机体发胖。引起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偏食、挑食或食谱太窄、食物过于精细,或吃零食过多等。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饮食多样化,防止各种营养素的缺乏。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禁吃夜宵。注意食品的储存和烹调方法,防止营养素的流失。
(二)肥胖病人的饮食治疗
1.控制热能 总热量可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给予20~25kcal/kg,或每日能量摄入比平时减少500~1 000kcal。若折合成食物量,则每日减少主食100~200g(2~4两)及烹调油15~30g,能量减少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膳食应做到营养平衡,在限制能量的范围内,合理安排蛋白质、脂肪、糖类比例,蛋白质占总热量15%~20%、脂肪占20%~25%,糖类占45%~60%,无机盐及维生素达到参考摄入量(DRI)标准,以维持正常体重。
2.适量蛋白质 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鱼、鸡、鸡蛋清、瘦肉等。
3.限制脂肪 尤其是动物脂肪摄入量,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
4.限制糖类 糖类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尤其是肥胖者摄入单糖后,更容易以脂肪形式沉积,因此对含单糖食品,如蔗糖、麦芽糖、双糖、果糖、蜜饯及甜点心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5.限制食盐和嘌呤 食盐能引起口渴和刺激食欲,并能增加体重,多食不利于肥胖症治疗,故食盐3~6g/d为宜。嘌呤可增进食欲和加重肝、肾代谢负担,故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应加以限制,如肝、心、肾等。
6.烹调方法及餐次 宜采用蒸、煮、烧、汆、烤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炸、油煎的方法,煎炸食物含脂肪较多并刺激食欲,不利于治疗。进食餐次应因人而异,通常为每天3~5次。注意定时定量、不吃零食、细嚼慢咽等。
7.其他 必须按正常标准保证饮食有足够维生素和矿物质,多进食蔬菜。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热能低,并有饱腹感;食物应多样化,切忌偏食。只要含热量低,来源分配得当,营养平衡,任何普通饮食都可成为良好的减肥饮食。
(三)体重判断标准及运动量
1.目前我国居民体重情况和参加运动锻炼的现状 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调查的数据表示,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已达到24.2%,比1992年升高了119.2%,其中成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达29.9%,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达12%,即我国总体人口近1/4,成人近1/3发生体重超重和肥胖。
根据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成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60min者的比例只有31%~53%,即大部分成年人都缺乏体育运动或运动不足。
2.健康体重判断标准 健康体重用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衡量,以权衡身高对体重的影响,BMI由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来(BMI的单位为kg/m2)。我国健康成年人体重的BMI范围为18.5~23.9,BMI在24~27.9者为超重;≥28者为肥胖。体重在健康范围内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小于消瘦者(BMI<18.5)或超重和肥胖者。
3.增加身体运动量 运动可以帮助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建议超重和肥胖的人每天累计达到8 000~10 000步活动量。其中包括每周2~3次抗阻力肌肉锻炼,如:采用哑铃、弹力带等健身器材。隔日进行,每次20min。还可每天采用快步走、慢跑30min、骑自行车、游泳、做操等运动项目,不但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降低其他危险因素。
(四)预防
预防肥胖比治疗更易奏效,更有意义,最根本预防措施是适当控制进食量,自觉避免高糖类、高脂肪饮食,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并持之以恒。预防肥胖应从婴幼儿开始,哺乳期婴儿必须提倡母乳喂养,孩子稍大后,培养爱活动、不吃零食、不暴食等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中年后机体热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若与青年时期相比,40~60岁应减少5%~10%,60岁以上以减少20%为宜。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及时调整日常饮食与作息,避免体内热能过剩,以预防肥胖。
八、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治疗
(一)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饮食
应完全卧床休息,开始给予流食,如米汤、藕粉、去油肉汤、菜汁、果汁等,少量多餐,每日总能量约3 347kJ(800kcal),尽量避免胀气或带刺激性的食品,如豆浆、牛奶、浓茶和咖啡等,病情好转后可选用半流食,如粥、面条、馄饨、面片汤、肉末碎菜咸饭等,仍应少量多餐,能量约5 020kJ(1 200kcal)/d,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逐渐过渡到软食。
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和输液量一并考虑,以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伴有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镁对缺血性心脏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含镁较多的食物有: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产品等;并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土豆等,避免低钾血症出现。
(二)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饮食
应防止复发,其饮食原则同冠心病。
九、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治疗
在心力衰竭治疗中,饮食护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心力衰竭时,由于胃肠充血,消化功能降低,易腹胀,如进食过多,胃部饱满,易致膈肌升高,影响心肺功能。因此应以易消化,清淡的半流食或软食为主,并少食多餐。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可将晚餐提前,餐量宜少。可选用豆浆、米粥、米饭、面条、淡水鱼、鲜瘦肉等含钠盐较低的食品。对长期低钠饮食不易耐受的病人可选用无盐酱油、糖、醋等调味品。
(一)限制钠盐的摄入
以预防和减轻水肿,应根据病情选用低盐、无盐饮食。低盐:即烹调时食盐2g/d,或相当于酱油10ml。无盐:即烹调时不添加食盐及酱油,主副食中含钠量<1g/d。大量利尿时应适当增加食盐的量,以预防低钠综合征。
(二)限制水的摄入
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钠的潴留。身体内潴留7g氯化钠的同时,必须潴留1L水,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钠饮食时,可不必严格限制进水量。一般患者的体液摄入量限制为每日1 000~1 500ml(夏季可为2 000~3 000ml),但应根据病情及个体的习惯而有所不同。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下降,故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必须适当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这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
(三)钾的摄入
钾平衡失调是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主要发生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欲减少和吸收不良等)、额外丢失(如呕吐、腹泻)、肾丢失(如肾病、利尿药的治疗)等。缺钾可引起肠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诱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故长期使用利尿药治疗的病人应鼓励其多摄食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和水果,如香蕉、橘子、枣、番木瓜、土豆等。必要时应补钾治疗,或将排钾与保钾利尿药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当钾的排泄低于摄入时,则可产生高钾血症,见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或伴有肾功能减退以及不谨慎地应用保钾利尿药,此时应采用低钾饮食,含钾高的食物要限食。
(四)热能和蛋白质不宜过高
一般来说,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必限制过严,1g/(kg·d),总量50~70g/d,但当严重心力衰竭时,则宜减少蛋白质的供给,0.8g/(kg·d)。蛋白质的特殊动力学作用可能增加心脏额外的能量要求和增加机体的代谢率,故应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
(五)糖类的摄取
供给按300~350g/d,因其易于消化,可减少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食物,避免过多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及三酰甘油升高。
(六)限制脂肪
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宜按40~60g/d。因脂肪产热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过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影响消化;并可能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使膈肌上升,压迫心脏感到闷胀不适。
(七)补充维生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注意补充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鲜嫩蔬菜、绿叶菜汁、山楂、鲜枣、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