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冠心病

正确认识冠心病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妇女绝经期前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种差别主要和雌性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心脏病发病时大多有疼痛的先兆,但并不是一定有疼痛的先兆。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病变的广度较小时,病人可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所以强化降低血脂是预防冠心病一项最重要举措。有人认为人一旦患了心脏病,治与不治病情都会越来越重。

一、不是胖人才患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概率就高,所以医师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二、并非少吃肉就少患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摄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三酰甘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一日三餐以谷类和蔬菜为主是很好的生活习惯,但动物蛋白则需要适当增加。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皆能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所以人不能不吃脂肪。如果经常摄取超过机体能量需要的糖类,如米面中的淀粉、水果中的果糖、甜食等,它们照样能在体内合成饱和脂肪酸,并增加胆固醇的合成,照样会引起动脉硬化,长期素食者,营养素摄入不平衡,易使免疫力降低,影响健康。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三、预防心脏病必须从娃娃抓起

有人认为: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这话不全对。儿童的心脏病确实多是先天的,心脏病的许多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得了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始于儿童时期,用肉眼观察儿童主动脉标本,可发现有黄色微高于内膜,如针头帽大到数毫米大的圆形斑点(脂点)或数毫米、数厘米长的脂纹。这些脂点脂纹就是血脂侵入内膜后所发生的最早期病变,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随着年龄增加,经过一个漫长的无症状的潜伏期,至成年时方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临床上,男性多在40岁后出现症状,女性发病通常比男性晚10年左右。这些病变在早期是可逆的,进入晚期后则成为不可逆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仅着眼于中老年人群,而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要从青少年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与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不沾染烟草,对垃圾食品说“不”。热爱与坚持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预防冠心病的最佳时期,应是在儿童期。

四、女性患心脏病的概率不容忽视

很多资料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心脏病。50岁以前,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应该说,女性在进入绝经期以前由于受到雌性激素的保护,患心脏病的概率确实低于男性。因此,很多女性就将防病的重点转移到妇科和乳腺疾病上了。而医学资料显示,女性死于心脏病的概率远远大于死于妇科和乳腺疾病的概率。女性尤其在绝经后,由于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女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高。60岁后和男性基本相等。妇女绝经期前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种差别主要和雌性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性激素通过对血脂的影响,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加速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从而明显地减少了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当绝经期之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这种保护作用就减弱甚至丧失了,也就使绝经后的妇女易患冠心病。

五、高度关注“无痛的”心脏病

心脏病发病时大多有疼痛的先兆,但并不是一定有疼痛的先兆。调查发现,有近1/3的心脏病患者在发病时没有出现过胸部等部位的疼痛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隐性冠心病,而且这类病人的死亡率要高于发病时出现心前区疼痛的心脏病患者。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病变的广度较小时,病人可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仅心电图检查才发现有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有症状的一样,很容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猝死。老年人特别是伴有脑血管病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率均高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他们的心肌缺血表现多不典型,甚至无胸痛或胸部不适,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或气短无力等,当女性发生非典型心绞痛而处于绝经期,且未用激素替代治疗或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的患者都要特别警惕,即使表现不典型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专家提醒:女性、老年人和有过心力衰竭病史的人最容易出现“无痛的”心脏病。因此这些人要高度关注心脏病发作时的非疼痛表现,如呼吸急促、不规则心跳、神经过敏、恶心、晕厥或过度虚弱等,以便尽早得到诊治。

六、降低血脂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人群,血脂水平每增加1%,心肌梗死患病和死亡风险就会增加2%。但在临床治疗中,降脂治疗却存在着许多误区。胡大一教授指出,在医务人员和公众中,认为对冠心病而言,血脂异常的危险性不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就是三酰甘油异常,以为自服保健品进行降脂治疗即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治疗不规范,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达标率均很低。近期,有学者对北京、广州、上海17家医院1 000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仅为2%。专家指出,虽然冠心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但在其众多的可控制因素中(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只有胆固醇升高是相关性强(相对危险>2)、有剂量-效应关系、时相顺序确切、生物学依据充分、在不同研究中结论一致、多项人体试验证实了的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强化降低血脂是预防冠心病一项最重要举措。

七、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是可以阻止的

有人认为人一旦患了心脏病,治与不治病情都会越来越重。心脏病患者的病情会不会越来越重,关键取决于治疗措施是不是科学。这些措施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严格控制饮食加上运动和调脂药治疗,可以使动脉硬化病变延缓或消退。科学实验证明:动脉硬化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加强有氧运动、放松心情、节食减肥、戒烟,根据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早期即开始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并坚持下去,足以阻止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为此,专家提出了心脏病的三种生活疗法。

1.心脏病患者可以采用练瑜伽功、静坐等方式来解除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心脏病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合理地搭配荤菜,并要戒烟、酒,少吃盐和糖。

3.心脏病患者应坚持进行散步等温和的体育锻炼。心脏病患者如能坚持进行上述三种生活疗法,一年后即可有效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可以使已经硬化的粥样斑块消退,从而大大降低其心脏病的发病概率。

八、患了心脏病也可以健康长寿

21世纪以来,冠心病已成为威胁全世界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但是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仍可治愈和长寿。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平时要避免紧张和劳累,学会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稳定、戒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吃甜食,适量多吃黑木耳、洋葱、大蒜等具有降脂抗凝作用的食物。冬季防寒,适量运动,定期去医院复查,遵医嘱服药。这样,冠心病患者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带病延年,达到长寿。

资料显示,某研究部门对一个地区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体检时发现,其中患有心脏病的老人占总受检查人数的17%。这些患有心脏病的老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心脏病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心脏病得到了治疗,这就大大地延长了心脏病患者的寿命。此外,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有很大的潜力,潜力的主要方面在于存在着侧支循环,使得心壁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因此,心脏病患者千万不要悲观,只要遵从医生的指导,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健康长寿。

九、心电图基本正常并不能排除冠心病

心电图是心脏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曲线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脏的兴奋性、传导方向的异常、心房或心室肥大、心肌损害等情况。特别是心律失常时,心电图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能显示梗死的范围和演变的经过;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也会发生特有改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却正常,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但数天后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许多冠心病急性胸痛发作的患者,事后心电图也正常。这说明胸痛而心电图正常时,不等于心脏也正常。这是因为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各分支之间建立新的侧支循环,代偿如果足够,心肌血供可不受影响。

当心电图基本正常时,也不能排除心肌梗死的诊断。

1.当多发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向量可以互相抵消,心电图上表现不出来。

2.心肌梗死面积<2cm2或心肌梗死深度<50%时,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

3.心肌梗死的部位初始向量在前40ms时心电图也反映不出来。

4.伪改善,即平时存在心电图ST段下移,发生心肌梗死时由于ST段明显抬高,综合结果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

胸痛而心电图正常者,多见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肌缺血的患者,是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发展阶段,因此更应提高警惕,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十、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应该及早接受心脏介入治疗

目前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冠心病的治疗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吃吃药挺一挺就好了。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认为没有必要再做进一步检查。还有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心脏介入法知识了解太少,觉得介入治疗有风险而不愿意接受,致使心脏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反复发生心绞痛,生活质量低下,且危及生命安全。其实,心脏介入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心脏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十分普遍,技术也比较成熟。临床实践表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管狭窄达75%以上的冠心病患者,都应该及早接受心脏介入治疗。关键在于患者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在医师的指导下及时治疗,千万不能任其发展、久拖不治,最终导致不必要的严重后果而丧失治疗时机。

十一、符合搭桥者早期择期手术可提高成功率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是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介入治疗之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搭桥手术非常普遍。但是,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原来大部分需要搭桥的患者都转而接受介入治疗,原因是介入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效果及价格与搭桥术相当。

但是,已经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如早期择期手术成功率是99%;如果是紧急手术患者有严重的、频发的、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出现,医师为缩短心肌缺血时间选择尽快手术,这时的手术成功率就降到了97%;而在急症手术时,也就是说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为了救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来开通心肌供血,就不得不放宽手术指征,使手术的风险增加,急症手术的成功率为70%~ 95%。因此符合搭桥手术的患者,应积极地尽早接受手术,以免延误时机。

十二、慎用洗血疗法

近来不少医院开展“洗血”项目,尽管每次收费高达万元,却依然挡不住众多“洗血”者的热情,很多人以此当作快捷的治病、防病、减肥的妙方,将“洗血”作为一种保健手段希望把体内多余的血脂去除。据统计,“洗血”者中,45岁以下的占了60%,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著名心脏病专家胡大一认为,从医学上讲,这种越来越盛行的“洗血”实际上是一种体外血脂分离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患者的血引出体外,将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物质沉淀后,再重新输回体内。这种方法尽管可以快速降低血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但其降血脂的效果一般仅能维持两周左右,因此一次“洗血”不可能产生明显益处,特别是不能取得持久恒定的疗效。此外,“洗血”疗法仅限于遗传性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而这种患者的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