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介导机制

的介导机制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IgE的性质 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合成,为过敏反应的介导因素。过敏患者及寄生虫病患者血清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多种过敏反应性疾病常可见于同一患者,称这些过敏易患者为过敏体质,与正常人相比,血清IgE明显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而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介导迟发超敏反应,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过敏反应过程中起作用。

一、IgE的合成

1.IgE的性质 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合成,为过敏反应的介导因素。1966年,瑞典学者Johansson和日本学者石坂夫妇首先自豚草过敏患者血清中分离到IgE,并证明了IgE为过敏反应的介质。IgE为亲细胞型抗体,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为10~10 000U/ml。过敏患者及寄生虫病患者血清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2.IgE的合成 IgE的合成量关系到个体对过敏性疾病的罹患性,IgE的合成及调节机制并不完全明确。多种过敏反应性疾病常可见于同一患者,称这些过敏易患者为过敏体质,与正常人相比,血清IgE明显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而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研究证实过敏体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同一家系中不同成员所患的过敏病可以不同;抗原的性质及进入机体的途径也会影响IgE的合成,以相同途径进入人体的抗原,有的引起强速发型超敏反应,有的则不能,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了,但与抗原本身的特性,特别是被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特性有关,有些药物如青霉素降解产物、蠕虫抗原、蒿属花粉、豚草花粉等,能引起强烈IgE型抗体应答。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接触频率对机体产生抗体有影响,经黏膜进入易激发产生IgE应答,而注射则引起IgG的产生,接触过敏原次数越多致敏的可能性越大。

3.细胞因子调节IgE的生成 通过细胞水平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对IgE的合成起重要调节作用。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种类的不同,将辅助性细胞分成为Th1和Th2两个亚群,Th1细胞分泌IL-2、IFN-γ和TNF-β,Th2细胞分泌IL-4、IL-5、IL-6和IL-10。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介导迟发超敏反应,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过敏反应过程中起作用。Th1和Th2之间通过细胞因子而互相调节,IL-4促进IgE合成,而IFN-γ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说明Th1和Th2细胞均调控IgE的合成。过敏体质者可能有较多产生IL-4的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并能分泌较多IL-4。Th1和Th2的平衡或IL-4和IFN-γ量的比例是IgE合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IgE Fc段第二类受体(FCεRⅡ、CD23)为低亲和力IgE受体,过敏体质的患者高表达CD23分子,CD23可被蛋白酶水解形成可溶性CD23(sCD23)。CD23以不同的方式调节IgE合成:细胞膜上的CD23结合IgE或IgE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下调B细胞的IgE合成;sCD23作用于B细胞可促进IgE的合成。

二、IgE在过敏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IgE Fc段第一类受体FCεRⅠ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这两种细胞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过敏原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特异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IgE Fc段第一类受体,使机体进入对该过敏原特异致敏状态。当过敏原再次进入使这些细胞膜上相邻的两个FCεRⅠ桥联起来时则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继而释放出诸如组胺等各种与过敏反应和炎症有关的生物活性介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