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疾病诊断进展
1.诊断项目 近年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已从免疫球蛋白扩大到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从蛋白水平深入到核酸水平。与Ⅰ型变态反应炎症有关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都已成为常规检测项目。与Th1/Th2细胞平衡相关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6、IL-10、IL-13和IL-2、IFN-γ均可用商品试剂盒进行检测。
2.诊断技术 新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免疫渗滤、化学发光等技术用于过敏原检测可降低检测成本。由于环境中可成为过敏原的物质成百上千种,而体外检测的过敏原数量有限,近年来兴起的生物芯片技术在过敏原检测中大有用武之地。生物芯片的特点之一是高通量,即可同时检测多个项目。过敏原诊断芯片属于诊断型生物芯片,在约1cm见方的芯片表面可以规则地按设计方式固定数百种过敏原阵列,加上少量患者血清即可同时检测数百种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过敏原芯片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是过敏原体外诊断的方向。生物传感器是以光、电等为检测信号,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的新型生物工程技术。当传感器探头上的识别元件与待检测的生物分子结合后,转换为光、电等信号,可以对样本进行免标记高通量的检测,并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适合于对多种过敏原的检测,尤其是样品中低浓度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
二、过敏性疾病诊断的局限性
由于过敏原的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的价格相当昂贵,一般实验室受到费用的限制,在常规检测时只能选择其中最常见的项目进行体外检测。体内检测的种类更加有限,如果患者的过敏原不在常见的检测项目之内,则常常出现全阴性的检测结果。临床上经常见到有的患者过敏的症状很明显,血清总IgE水平也很高,但实验室检查却查不到过敏原。有些小分子的抗原或半抗原目前尚不能制备成体外诊断试剂来进行体外检测。如某些化工材料、药物等,金属过敏原也不能用体外方法检测。对这些患者体外检测的结果只能提供对哪些过敏原不过敏的信息,而对过敏原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对病史的仔细分析。
在可检测的各种常见过敏原中,也还存在细微的差别。现在的商品过敏原检测试剂中每种过敏原实际上只能代表该类过敏原中的某一种。例如鱼、虾、蟹还可再分为许多种,其过敏原的抗原决定簇也有一定差异。此外,国外的过敏原试剂与我国的同类过敏原的抗原决定簇也不一定一致,故有可能患者对某种鱼过敏,而鱼过敏原的检测结果仍为阴性。
过敏反应分为4型,有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可能体内同时存在多种型别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紫癜,有些患者以Ⅲ型变态反应为主,可能与微生物感染有关,而对环境中常见的引起Ⅰ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并无过敏反应。即使有些患者同时存在Ⅰ型变态反应,可以查到Ⅰ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也只能说明该患者对这些过敏原过敏,并不能说明这些过敏原是引发过敏性紫癜的直接病因。虽然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形成的过敏原能引起机体产生IgE类抗体,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产生IgG类抗体,故对引起过敏性紫癜的过敏原需要慎重地结合病史仔细分析判断。
(齐 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