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虫过敏的诊断

昆虫过敏的诊断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虫过敏的特异性诊断,目前常用的是各种昆虫过敏原的皮肤试验或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其中皮肤试验能在测试后15~20min出结果,且价格较便宜,较为广泛使用。昆虫唾液的收集则尚无实际可行的方法,所以非通过叮蜇引起的过敏反应,只能用全虫浸液进行检测。

昆虫过敏的非特异性诊断的主要依据在于有昆虫蜇咬、吸入、接触或食入的病史和临床表现,除由昆虫蜇咬引起的病人较容易知道原因,其他途径引起的病人很难自己找到原因,而且由其他途径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各个系统的临床症状,因此较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应详细询问症状的发生时间、地点、季节性,因为这类疾病有发作性、反复性、间歇性的特点。同时应询问病人是否过去或同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或近系血缘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因为患此类疾病的病人具有特应性体质,即过敏性体质。

昆虫过敏的特异性诊断,目前常用的是各种昆虫过敏原的皮肤试验或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其中皮肤试验能在测试后15~20min出结果,且价格较便宜,较为广泛使用。

用于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蜂类过敏原有两种,一种是昆虫全虫浸液,其过敏原比较全面,制作也较简单,方法是将全虫进行粉碎脱脂、干燥,匀浆后按1∶5或1∶10进行浸泡,无菌过滤后取得过敏原浸液,但这种浸液的阳性率较低;另一种是毒液过敏原,其过敏原集中,故阳性率高,但制备工艺稍复杂,需用电刺激等方法使蜂类排出毒液,然后收集。昆虫唾液的收集则尚无实际可行的方法,所以非通过叮蜇引起的过敏反应,只能用全虫浸液进行检测。

皮肤试验的部位可以在上臂伸侧、前臂、大腿内侧或背部,但选择在四肢较好,因为皮肤试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很安全,但偶尔也会发生剧烈反应,若试验部位在四肢,此时即可在试验的近端扎一止血带,以延缓测试物的吸收。

抗组胺药可抑制Ⅰ型变态反应的皮试反应,在试验前3d需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试验前1周需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由于阿司咪唑的代谢产物抗组胺效应,故需停用3周才能做试验。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也需停药1周才进行测试,肾上腺素能剂、黄嘌呤类药等对Ⅰ型变态反应也有抑制作用,但较轻,只需停用12h即可,局部用药一般对皮试的影响不大。

皮肤试验一般在试验后15~20min观察,此时观察的是速发相,迟发相常在试验后4~6h发生,门诊患者应嘱咐其回去后自行观察,并用笔画出反应范围,第二天就诊时报告医生补作记录。皮试室应该备有肾上腺素、氧气等抢救用品,以备随时处理偶尔发生的不良反应。

皮肤试验常用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点刺试验是用1∶100浓度进行试验,测试时将点刺针蘸一滴过敏原浸液,将针头刺入皮肤即可。如没有点刺针,也可用普通注射针头代替。先在皮肤上滴一滴过敏原浸液,再用针头刺入皮肤浅层,向上挑起,1min后拭去测试液即可。其特点是特异性高,安全度高且容易操作,但敏感度低,有假阴性的可能。皮内试验则用1∶1 000的浓度进行试验,试验前先用酒精消毒皮肤,试验时在皮试注射器皮内推入过敏原的量为0.01~0.02ml,如果难以掌握,也可以形成一个直径为4mm的风团为准,其量约相当于0.02ml。其特点是敏感度高,且其反应的强度可以大致反映患者被致敏的程度,可以根据皮内试验大致确定免疫治疗的起始浓度,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如注射量过多或误注空气均可导致假阳性。

如果患者既往有过敏性休克或严重过敏反应历史,或有广泛皮肤病变,不能进行皮肤试验,或皮肤划痕征阳性无法进行皮肤试验,幼儿无法合作患者或年龄老迈患者由于皮肤的反应较低,可取患者血清进行相应昆虫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此方法绝对安全,但需要较昂贵的设备,费用高且出结果时间较长。其方法为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它的原理是将过敏原吸附在固相载体上,与患者血清起反应,如血清中有针对该过敏原的sIgE,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上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人IgE抗体,最终形成了“固相载体-变应原-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人IgE抗体”复合物,放射性强度越大,表示sIgE含量越多,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荧光酶标法(RAST FEIA),因为用荧光代替放射性核素,避免放射性污染,所以推广较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