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敏性鼻炎最轻持续性炎症反应及其药物治疗

过敏性鼻炎最轻持续性炎症反应及其药物治疗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明过敏性炎症仍然存在,即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内存在无症状的迟发相炎症反应,这就是MPI状态。而现在的治疗策略多以控制症状为主,因此,MPI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过敏性鼻炎现行治疗的一个重要修订,提示症状不再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唯一靶点,更应重视控制无症状的炎症反应。

多年来,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的药物治疗的目的多以控制症状为主,疗效评价标准也以症状改善程度为准,因此对症状控制程度也成为评价某一药物的“金标准”,一旦症状得以控制,药物治疗也随之停止,但最近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2008)”强调,对经过药物控制,症状消失或仍有轻微症状者仍应继续给予药物治疗。这种治疗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过敏性鼻炎炎症病理的理解和过敏性鼻炎最轻持续性炎症(MPI)概念的提出。

过敏性鼻炎炎症反应过程,从过敏原激发鼻黏膜开始,启动早发相反应至产生晚发相反应,这种反应过程的高峰出现在过敏原激发后6~8h,并在24h或之后慢慢消退,也就是说晚发相反应可能是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此时仍能在患者的鼻黏膜内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表明过敏性炎症仍然存在,即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内存在无症状的迟发相炎症反应,这就是MPI状态。MPI状态会导致鼻黏膜的高反应,对鼻黏膜炎症有预激作用,即阈下刺激的过敏原量也会引起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由于MPI状态不产生明显症状,往往被人们忽视。Ciprandi等学者很形象地把过敏性鼻炎比作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峰,无症状的炎症反应则是水面下的冰山基础。而现在的治疗策略多以控制症状为主,因此,MPI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过敏性鼻炎现行治疗的一个重要修订,提示症状不再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唯一靶点,更应重视控制无症状的炎症反应。

近年来国外的大量临床研究主要观察了第二、三代抗组胺药物对MPI的作用。其依据是药物中的某些制剂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主要是抑制ICAM-1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如地氯雷他定或左西替利嗪,5mg/d,连续服用4周后可隔日给药。如果症状发生反复,可加用鼻内糖皮质激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