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仅为临床表现,严格讲并不是一种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且大多原因难觅,特别是慢性型病人。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将本病分为以下六类。
一、IgE介导型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多属于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特异IgE并吸附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若机体再受致敏物质刺激,则在该细胞表面上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组胺等介质可从肥大细胞中释出,并作用于皮肤血管而发生风团。最常见过敏原有以下几种。
1.食物 从主食到副食的许多食物,甚至包括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都可能成为荨麻疹的病因。其中以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河鱼、蛋类、奶、花生、榛子等最为常见。
2.花粉及其他吸入性过敏原 如各种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可引发本病。一般花粉引起的荨麻疹有明显的季节性。
3.药物 药物性荨麻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②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③镇静安眠药:巴比妥类、地西泮(安定)等。④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⑤麻醉用药:普鲁卡因。⑥生物制品:动物血清、疫苗等。⑦某些中草药。
二、补体介导型
1.部分荨麻疹归属于症状荨麻疹 如在免疫反应中,补体激活产生的C3a、C4a、C5a片段被称为过敏毒素,可以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以组胺为代表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自身免疫病、肿瘤、感染等可伴发症状性荨麻疹,如肝肾综合征时,病人肝外表现可有荨麻疹、关节炎和肾炎。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为C1酯酶抑制剂缺乏或酶活性降低,而出现补体活性片段过度的生成,导致皮肤、胃肠、泌尿生殖道及喉部出现血管性水肿。该病多自幼年开始发病,反复发作而持续终生,少数亦可在成年期发病,均有明确的家族史。常在轻伤(如拔牙)、温度骤变、病毒感染、情绪波动后发作。
三、组胺释放因子型
1.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指产生了IgE或IgE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或IgE受体反应可以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症状。
2.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 某些物质可以刺激或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引起发病。如某些食物:鱼、虾、蛋、蘑菇、草莓;药物:阿托品、吗啡、阿司匹林、哌替啶、维生素B1;食品添加剂:柠檬酸、甜味剂等。
四、物理性荨麻疹
由各种物理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包括温度相关性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机械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如皮肤划痕症、压力性荨麻疹等。
五、与神经递质相关的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及肾上腺能荨麻疹是在运动、情绪激动、应激、温度升高等状态下出现的皮肤反应。
六、原发性荨麻疹
部分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不清,称为原发性荨麻疹或特发性荨麻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