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荨麻疹诊断不困难,有些患者就诊时皮疹已消退完毕,此时仍可通过病史询问而作出诊断。问诊主要侧重:主要诱发因素,皮疹大小、分布及持续时间,是否有伴发的全身症状等。如果皮疹持续24h以上,考虑症状性荨麻疹的可能;如皮疹大且无痒感,应考虑血管性水肿;皮疹细小、数量多,伴有针刺感,应考虑胆碱能性荨麻疹;如为物理因素引起的,可通过物理因素直接诱发,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过敏原检测、补体检查等。
(1)过敏原检测:引起荨麻疹的过敏原以食物为主,吸入性过敏原、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病。检查过敏原的方法可采用①激发试验;②皮内试验;③点刺试验;④总IgE、特异IgE检测。
尽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查找过敏原,但是并非所有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过敏原都能找到。目前,由于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得过敏原种类明显增加。因此,查找过敏原难度很大,但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2)补体检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检测CH50、C4、C1INH及C1INH功能,CH50、C4低于正常值,C1INH水平显著降低或功能减弱。
(3)其他化验:对于症状性荨麻疹原发病的检测有自身抗体、肿瘤及相关抗原、乙型肝炎病毒、C反应蛋白等。
2.鉴别诊断 荨麻疹当伴有腹痛时需与急腹症,特别是阑尾炎相鉴别。后者腹痛以右下腹显著,且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另外,本病还需要同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损害常呈混合性皮疹,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以儿童患者居多。
二、治 疗
1.除去病因 查找并去除病因是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治疗的关键,如果能做到则不药而愈。但完全做到非常困难。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以抗组胺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各型的治疗也各有特点。
(1)急性荨麻疹:常以抗组胺类药品为首选药物,另外,还可配用钙剂、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可迅速起效;急性伴有腹痛者可给解痉药如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山莨菪碱(654-2)、阿托品等;感染因素所致者应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发绀及呼吸困难、病情急剧的重症患者应立即皮下注射0.01%肾上腺素0.5~1ml,以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与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500ml溶液内。经上述处理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时,可给升压药如多巴胺、间羟胺(阿拉明)。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症状控制后再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慢性荨麻疹:可使用组胺H1拮抗药,如盐酸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配合H2拮抗药西咪替丁可提高疗效。同时可以选用利舍平、氨茶碱、6-氨基己酸、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1~2种。应用组胺球蛋白定期注射有一定疗效;转移因子、胸腺肽、卡介苗多糖核酸等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治疗辅助用药。一般较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3)症状型荨麻疹:重要的是寻找和控制原发病,应用抗组胺类药品效果甚微,常需应用较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方能收效。
(4)蛋白胨性荨麻疹:多需禁食1~2餐,代以饮糖茶水,以后在1~2d内宜给予清淡饮食为好。
(5)人工荨麻疹:组胺拮抗剂为常用药物,如果发病与使用药物有关,应停止应用该药品。组胺球蛋白、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使用也有一定疗效。
(6)寒冷性荨麻疹:可选择抗组胺类药物单用或联用;还可与中医药配合治疗,如内服金匮肾气丸,可望提高总有效率或治愈率。
(7)脏器型荨麻疹:该型常常以急诊就医,处理可采取肾上腺素0.3~0.5mg皮下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10mg舌下含化,每天4次。另外,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加于50%葡萄糖液40ml静推或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与此同时,肌注抗组胺药如异丙嗪制止腹痛。
(8)胆碱能性荨麻疹:除常规服用抗组胺类药以外,时常加用阿托品、利舍平等而收到较满意疗效。可试用组胺脱敏或组胺球蛋白治疗,因其可以调节组胺代谢,从而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9)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规采用雄激素控制,遇到急性发病有喉头水肿时,需按重症过敏处理(详见第20章),有严重呼吸困难需要气管切开。
(10)荨麻疹的中药治疗:可按以下常见类型辨证施治。①风热型:多属急性荨麻疹,方剂用疏风清热饮加减;②风寒型:多属冷性荨麻疹,方剂用麻桂各半汤加减;③胃肠实热型:多属兼有胃肠道症状的急性荨麻疹,方剂用防风通圣散加减;④气血两虚型:多属慢性荨麻疹而体弱或老年者,方剂用当归饮子加味。
(黄建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