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防治冠心病

饮食防治冠心病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的主要职能就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肌细胞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冠心病患者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超过标准体重10%为过重,超过20%为肥胖。膳食中的蛋白质对冠心病有一定影响。

一、冠心病类型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的主要职能就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当它出现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时,就发生了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氧或梗死。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

1.无症状心肌缺血型

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患者要高度重视。

2.心绞痛型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的、持续时间短暂的胸前区压榨性疼痛、憋气,甚至出汗。心绞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和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达到环指和小指或至颈下颌及咽部等。常由体力劳作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成为诱因。

3.心肌梗死型

当冠状动脉突然完全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损伤或坏死时,便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严重。这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所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肌细胞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为突发严重的心绞痛,持续时间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患者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可伴有发热或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而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也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过程中,这往往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肌梗死也有无痛性的,这类人很容易被漏诊,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曾患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老年人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晕厥时,必须高度警惕。

4.缺血型心脏病型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出现乏力、精神差,稍加活动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及水肿。

5.猝死型

此类型因原发性心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由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小贴士

以下表现可能是冠心病的征兆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自行缓解。

3.饱食、寒冷或看惊险节目时出现胸痛、心悸。

4.夜晚睡觉时,若枕头过低,则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5.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6.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胸痛不适。

7.听到喧嚣声或噪声时便感到心慌、胸闷,不舒适。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及不明原因的心跳过速或过缓。

如果有上述症状,不要忽视,应尽早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二、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禁忌

日常生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戒烟。

不要酗酒,但可以少量饮用低度酒或果酒。

避免过劳。

防寒保暖。

晚餐不宜过饱。

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2~3小时,更不要看惊险紧张的节目。

少生气,更不要发脾气,学会控制、疏导、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每日至少睡8小时,午间也应小睡一会。

三、冠心病的饮食原则

冠心病患者对饮食有特殊要求。首先,应该测量血脂,并定出属于哪一型,再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和工作量,由医师提出适宜的饮食方案。总的原则是:以吃低脂、高纤维素和比较清淡的饮食为宜,主副食的品种应丰富多样,特别是多吃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应该常吃,瘦肉、鸡蛋、牛奶也应适量地吃一些。肥胖患者应适当节食,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1.膳食总热量不宜过高

专家指出,预防冠心病,首先应防止肥胖,应维持正常体重。

成年男性按60千克体重计算需热量2400千卡,女性按50~55千克体重计,需2000~2200千卡,一般人50岁以上的减去10%,60岁以上的减去20%,70岁以上的减去30%。

适宜体重的计算方法:以身高厘米数减去105等于标准体重千克数。超过标准体重10%为过重,超过20%为肥胖。超重者减轻体重时可半个月称重一次,每次减轻1~1.5千克,逐步达到正常标准。

控制热量,一定要做到控制食量,不能放开肚皮吃饭,要牢记:“要健康,稍稍饿一点”,“要长寿,只吃七八分饱”。

2.膳食中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量不宜过高

国内外许多专家调查都证明长期食用大量饱和脂肪酸或高胆固醇食物是引起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人体脂质代谢功能紊乱,血中胆固醇等血脂含量增加,这些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使管腔变窄,管壁变厚,就会形成冠状动脉硬化。因此,每日脂肪摄入应有一定的限量,过多或过少对身体健康都不利。

人的胆固醇来源有两部分,大部分是肝脏自身合成。另一部分则是由吃的食物直接供给的。一个正常成年人,一昼夜能自身合成4克左右,每天通过肠道排泄约1克,另外的3克则用于全身的新陈代谢。正常人能自动调节胆固醇的合成和排泄。但是,中年以后的人,由于内分泌的改变,脂质代谢的失调,紊乱,以及肥胖、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过度紧张、运动过少等因素,都可以使自动调节机制失调。如果摄入的胆固醇增多,机体的排泄减少,胆固醇越积越多,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每日必须控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多摄入植物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植物脂肪,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加速胆固醇的排泄,因此多食用植物油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益处的。含胆固醇的食物每日摄入量不要超过300毫克。

小贴士

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黄油、鸡油、鸭油等,含饱和脂肪酸高,能引起人体血脂增高。

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是植物脂肪,例如玉米油、花生油、豆油、菜子油、茶子油、葵花子油等(椰子油虽也属植物脂肪,但它的饱和脂肪酸很高,因此例外)。

3.膳食中由糖类供给的热量不要过高

糖类是人体主要热量来源。糖类过高,机体能迅速将体内的糖转化为脂肪,使体重增加,脂肪增厚,对心血管不利。动物实验表明,高糖类加高胆固醇会引起高血脂,从而引发动脉硬化,所以为了避免血脂增高,5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少吃动物脂肪外,还应控制主食,每日以300~400克为适宜。

4.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合理搭配

膳食中的蛋白质对冠心病有一定影响。有的人怕血脂升高,不敢吃肉类食品。这是对食品营养的错误认识。实际上,鸡、鸭、鱼、肉等动物蛋白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食入量适宜,不但血脂不会升高,并且还能阻止脂质在组织中沉积,但如果大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则会出现动脉硬化。

所谓合理的摄入量,应当是动物蛋白占1/3,植物蛋白占2/3。提倡多吃一些大豆蛋白质,可使胆固醇下降,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各种蛋白质总量,以占全日总热量的10%~15%为宜。

5.多摄入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是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丰富的来源。维生素C能加快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的速度,降低胆固醇水平,并且可使血管壁富有弹性。含有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新鲜绿叶蔬菜,鲜柿椒,水果中有橘子、广柑、红果、猕猴桃等。

为了使末梢血管舒张,三酰甘油降低,要多吃含尼克酸的食物,如瘦肉、糙米、黑米、干豆、花生、葵花子、芝麻酱等,但不宜大量食用。

6.多吃富含碘、钾、镁、硒的食物及适量限制食盐

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并能破坏钙盐在血管壁的沉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含碘丰富的食物如紫菜、海带、海藻等。它们除含大量碘外,还含有镁,对防止脂质沉着有好处。镁对心脏健康运转,特别是维持心脏物理功能的整体性至关重要。镁的食物来源,主要存在于谷、豆类及干果中。硒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体缺硒可引起克山病,使心肌变性坏死。食物中硒的来源是大白菜、小麦、玉米、小米、南瓜、薯类等。硒具有保护心脏及循环系统的作用。土壤中硒的含量越低的地区人们患心脏病死亡率越高。硒与B族维生素可防止自由基对心血管的破坏。

钾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当细胞外液中的钾含量发生不足时,心脏肌肉的活动受到影响。酵母、茶叶、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等含钾丰富。

此外,多吃蘑菇、香菇等菌类食物有降低血脂作用。鱼类结缔组织多,酸性和黏性组织多,对减缓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好处。

食盐是生活的必需调味品,体内盐量不足,会使人体血中钠的浓度降低,并使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量减少,可引起嗜睡、乏力、恶心以及休克等症状。反之,食入食盐过多也不好,会使血中的钠含量增高,引起组织水肿,增加动脉血管张力,使血管对体内加压物质敏感,血压升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每天食盐的食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7.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及根茎类含纤维多的食物,可刺激肠管蠕动加快,防止便秘。纤维素还有吸附胆固醇的作用,使胆固醇不容易被肠黏膜吸收。纤维素还能促使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双重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钾盐和镁盐,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应多吃。

四、会选食物巧护心

1.饮绿茶1杯

每天饮1杯绿茶大有裨益。绿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同时茶叶中有一种叫做黄烷醇的物质,可增加血液中磷脂含量,而磷脂可减少冠状动脉壁上硬化斑块形成,保证心脏供血畅通。

2.吃鱼30克

鱼肉脂肪中含有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英文缩写DHA,此物质除可健脑外,还能保护心脏。每天吃鱼30~50克,最好是肥一点的深海鱼,可减低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发病率50%。

3.多吃海蜇

海蜇营养丰富,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0.5克,还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碘等,为食疗药膳常用之品,尤其对保护心脏更有独到之处。

海蜇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血压正常了,心脏的危险病变也随之减少和消失,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雪羹汤”(方笺见“原发性高血压的食疗原则与方笺”)。

4.常吃三个核桃

据研究,每人每天吃3个核桃(约30克),罹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可减少10%,其奥妙在于核桃油脂中70%为亚油酸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可将体内过多的胆固醇排到体外。胆固醇每下降1%,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就会减少2%,每天吃3个核桃可使胆固醇下降5%,故罹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降低10%。

5.每天吃苹果1个

据研究,苹果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天然抗氧化物,可及时清除体内的代谢垃圾——氧自由基。经过805名65~84岁男性试验,每天吃1~2个苹果者,遭受心脏病之害的危险减少一半。

6.按需摄铁

铁质是人体重要造血物质,缺乏可引起贫血症,但是,也不可摄取过多,否则可能诱发心脏病。专家研究证实,血铁高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概率较血铁正常者高出2倍之多。为此,科学家提出“按需摄铁”的策略。

在儿童期,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旺盛,需铁较多,可多吃食物摄补,例如多吃动物肝脏、畜禽血、海带、紫菜、海蜇等食物。但是,成年后,特别是50岁以后,则应限制铁的摄入量,用奶、蛋、鱼等含铁量较少的食物取代上述高铁食物。假如体内铁的储存已经过多,不妨有意识地吃一些含草酸与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竹笋等)以减少肠道对铁质的吸收,也可适当献血,削减体内的铁储存而保护心脏。总之,“按需摄铁”便是缺则补,多则减的原则,并非补铁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要使人体血铁呈平衡状态。

7.补充维生素

专家研究,人体产生一种代谢物质叫高半胱氨酸对心脏有害,致心脏病的可能比胆固醇高得多,对女性的危害更大。

高半胱氨酸也有“克星”,那就是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B族维生素,故多吃含此类维生素的绿叶蔬菜、蘑菇、鱼虾、香蕉等食物,可保心脏安康。

五、食谱举例

一日食谱

豆浆或牛奶250毫升

瘦肉或鱼肉100~150克

豆制品100克

绿色蔬菜300~400克

水果100克

粮食300~400克

植物油10~15克

每周吃2~3个鸡蛋

这样的膳食配方,既可维持老年人平衡合理的营养,又可防治冠心病,延年益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