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的调节、营养状况、物理因素、系统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均有关系。从营养的角度看,摄入足够的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重要的措施。
——录自营养学家报道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老年型社会的到来,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使越来越多的人身受其害,长期遭受肉体上的痛苦,甚至是伤残的折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它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
一、骨质疏松症病因与症状
据有关资料报道,中老年人中大约有15%的人患骨质疏松症,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人之所以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的衰退,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加上我国人群中钙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导致体内钙代谢的障碍,造成骨组织量的丢失,而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早期没有自觉症状,晚期才出现骨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最常见的症状。其中有67%的人为局限性腰背疼痛,9%的人为腰背痛伴四肢放射痛,10%的人为腰背痛伴带状痛,4%的人为腰背痛伴麻木感,12%的人不仅腰背痛且伴有四肢麻木和屈伸腰背时出现肋间神经痛及周身乏力。其次的症状为身长缩短、驼背及骨折。
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即对于常人不足以致伤的摔跤撞击或提举动作,都能使一个天生骨质疏松的人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由此可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食疗是一种最适宜于老年人的简易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制止骨质的丢失,并且可以减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
二、饮食疗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
目前普遍认为,饮食疗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而且预防比治疗更易奏效,切实可行。
1.蛋白质、氨基酸是骨有机质合成原料
要加强营养,特别是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供应,因为蛋白质和氨基酸是骨的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严重蛋白质缺乏将影响骨骼的发育,而蛋白质、氨基酸过度摄入又会影响钙的代谢,造成身体缺钙,因为钙的摄入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成反比,即高蛋白膳食可造成负钙平衡。氨基酸种类不同,对骨代谢影响也不一样,如轻度氨基酸不足或缺乏,可使股骨头、骨干发生骨质疏松;组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可促进钙的吸收;苏氨酸、谷酰氨酸、天冬氨酸则阻碍钙的吸收。
可见,膳食中的蛋白质供给充足,有利于钙的吸收。但膳食的营养要注意平衡,具体地讲,要注意摄取瘦肉、鱼、蛋、鸡和鸭等动物性食物,也要多吃些豆制品,因为此类食物中不仅含有蛋白质,而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属于优质蛋白质。
2.钙的补充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
钙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元素,骨钙约占人体总钙量的99%,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最为密切。
20岁以前,人体骨骼处于生长阶段,其后的10余年骨质仍有增加,大约在35岁或40岁,单位体积内的骨质达到顶峰,一旦达到骨质峰值期,骨的吸收与形成便达到了平衡。
对妇女来说,随着进入绝经期,骨钙的平衡则向吸收方向偏移,骨量开始减少,这一阶段要持续6~8年,此时期补充足量的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
对男性来说,尽管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低于妇女,但有研究表明,其骨折的发生及骨量的减少均与钙摄入量有明显的关系。
目前普遍认为,饮食疗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而且预防比治疗更易奏效,切实可行。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摄取高钙饮食,进行合理配餐,以减少钙的丢失,从而防止或推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进行饮食预防骨质疏松呢?膳食中保证有足够的钙是基础。老年人每日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应少于1000毫克。牛乳及其制品中含钙量丰富,每240毫升牛奶中含钙质275~300毫克。乳类中的钙的吸收率也较高,是老年人理想的补钙食物。虾皮也是一种高钙食物,每100克虾皮含钙量高达2000毫克,比任何一种食物的含钙量都要高。芝麻酱、蛤蜊、鸡蛋、芝麻、肉骨头和田螺等均含有较多而易吸收的钙质。黄豆及其豆制品含钙量也不低,特别是豆腐,因制作时添加钙盐,更使钙的含量有所提高,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某些绿叶蔬菜和干鲜果品的含钙量也相当可观,如萝卜缨、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芹菜、菠菜、韭菜、茴香、紫菜、海带等均含相当的钙。山楂、红枣、柿子和橄榄等都是适合老年人补充钙的优良食品。
食物中含钙量的多与少并不能代表其吸收率的高低。因此,在选择食物时,除了应考虑到食物中钙的含量外,必须考虑其吸收率。实验证明,食物中草酸和植酸的含量过高,不但食物本身所含的钙不易吸收,而且还会影响同时摄入的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例如菠菜的含钙量虽多,但因其本身又含有大量的草酸,两者待受热后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难以为人体吸收,所以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此外,竹笋、荞麦、燕麦、苋菜等含草酸和植酸的量均高于本身的钙含量,对老年人的补钙反而不利。
老年人的补钙除了合理选择食物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强调合理烹调。例如牛奶加热时应不断搅拌,使钙盐渗入液体之中,防止磷酸钙沉于锅底,但牛奶不能煮沸,否则将破坏所含的钙和其他营养素;烹调蔬菜时,可以加少量的水,以减少钙的损失;蔬菜切得块儿越大、烹调时间越短、钙的损失就越少,用高压锅烹调或蒸的菜肴,钙的损失要比煮与焖烧的损失少。
钙的吸收还与人体胃肠道内的酸碱度有关,酸性环境有助于钙的吸收。因此,老年人烹制菜和汤时,可添加某些酸性调味品。例如烧煮鱼、小排骨和大排骨时加些醋和食糖,烧成糖醋味,在煮骨头汤,烹制老鸭煲时,可加点食醋或放几枚山楂或梅子。这样,不仅能刺激食欲,而且能促使食物中钙的溶解,易为人体吸收和利用。
3.矿物质与维生素D对钙的影响
①镁缺乏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人体中含镁大约60%在骨中,正常人每天镁的摄入量约为300毫克,镁缺乏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因为钙离子和镁离子相互竞争,镁离子浓度升高,可减弱钙的主动转运,而钙离子浓度升高,则镁的净吸收下降。
②人体缺锌时骨可出现异常:成年人体内含锌总量为2~3克,每人每天在膳食中需摄入锌量为10~15毫克。妇女妊娠期、哺乳期需锌量将有所增加。锌主要在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吸收,锌对骨骼发育影响明显,缺锌时骨可出现异常,如长骨变短增厚、关节肿胀、胶原形成不利、骨钙化过程下降、生长迟缓,并可伴有免疫功能低下。
③缺氟或过多的氟都会加重骨质疏松:成年人体内的氟含量为2~6克,主要分布在肾、牙齿、指甲和毛发之中,骨骼中的氟含量占氟总量的96%,缺氟可使少年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则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适量地摄入氟能促进钙、磷在骨基质上的沉着,有利于骨钙化。但是,如果摄入过量的氟又会使骨质变得松脆,因此,要在饮食中注意摄入氟的平衡,此外,微量元素铜、锰、锶、硅等也与骨的代谢有关。
④缺乏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关键因素之一:值得指出的是,维生素D在钙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家们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少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维生素D不仅促进食物中钙从肠道吸收,而且可促进钙向骨内转移。因此,老年人要重视经常在饮食中摄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多吃些动物肝脏,包括猪肝、鸡肝、羊肝、牛肝和禽蛋等食物。同时,应经常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多晒日光浴等。从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也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益。只要勿挑食偏食,避免人为造成营养不良,骨质疏松是能防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