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维护人民的健康及民族的繁衍发挥了极其重大作用,并对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心字首见于甲骨文,其原始意义为人和动物的心脏实体形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的侧面论心。心概念的内涵被逐步扩展。在先秦典籍中,初步以人的思维器官、心理活动、感情欲望、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内容来规定心的内涵。儒家孔子和孟子以仁义道德论心,荀子以主体思维论心,显示出其重伦理道德和思维认识的特色;道家以虚而无形之道论心,具有较高的哲学思辨性;法家以欲利观念论心,亦重主体思维;《管子》规定心为智之舍。这些表明,人类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从殷周到春秋战国,一直用这一思路来阐释心的内涵。这一独特的运思,使心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标志思维主体以及思维活动的重要哲学范畴,并且对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祖国医学虽无心血管疾病学的专门著作,但在历史上自春秋战国,汉、隋、唐、宋乃至元、明、清的医学著作中对有关心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现象、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过不少记载,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及临床诊疗和医学预防事业。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的女尸剖检结果说明,我国早在2000余年以前就有心脏病,故这具女尸便是世界医学史中经病理证实年代最早的冠心病病人。墓中发掘的一些芳香温通的中草药,如茅香、辛夷、高良姜、花椒、干姜等均为治疗女尸生前患有“心痹”“寒痹”病证的物证。以上足以说明当时在治疗心脏病已有较多的经验。
古代医学书籍中还有诸多涉及到心脏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描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阙下者,心也”(《黄帝内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三合”(《难经》《千金方》)“心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生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王圻:《三才图会》)“黄帝云……心,形如未敷莲花”(《疮疡外科全书》)“心形如未开莲花,上大下锐,倒悬着肺”(《类聚方》)“如户如房”(《医宗必读》)“心……居肺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滑寿曰,心包一名心手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共有四系,通四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膈膜与脊胁周回相著”(《医宗金鉴》)“考验脏腑,心大长于豕心,而顶下尖,大小与豕无异”(《赤水玄珠》)。以上这些资料,对心脏的形态、部位、功能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均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在中医古书《素问》《灵枢》中记载,“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说明了心脏与血脉的关系。“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经脉者,常不可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黄帝曰: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岐伯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这是从血流动力学的现象来区别动静脉,并描绘了动静脉的部位。“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些说明,古人已观察到在动静脉之间,有极微细的脉管互相衔接。此外,还有关于心脏搏动与脉搏间联系的论述。如“脉亦为之变乎……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病,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1628年,英国医生William Harvey才发现人的循环系统,比我国学者晚几百年,但却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实验证据的伟大发现。
通过切脉来观察心律的变化,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如“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以及“诸脏脉无胃气死”(《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参伍不调者病”(《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难经·十八难》)“脉小血少病在心”(《脉经》)。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对促、结、代等脉的记载更为详细。
祖国医学对心悸、怔忡、气促、水肿、咳喘、真心痛、结代脉等描述,相当于现代医学心脏病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 江时森.经典心脏病学.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2 甄橙.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高潮,夏东民.西方心脏病史略.中华医史杂志,1994;24(2),91-95
4 McGrew RE,McGrew MP.Encyclopedia of Medical History.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80-128
5 Venzmer G,Translated by Koenig M.Five Thousand Years of Medicine.New York:Taplinger Publishing Co,Inc,1972:30-35
6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程之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56-57
7 姒元翼,龚纯.医史学.湖北科技出版社,1938:12-131
8 马堪温.古希腊医学概述.中华医史杂志,1980,4(1):188
9 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256-329
10 胡恒慧.心脏病大事年表.中华医史杂志,1991,(3):184-186
11 Bellet S.Clinical Disorders of the Heart Beat.Henry Kimpton,1971:3-20
12 Russck HI,Zohman BL.Coronary Heart Disease.JB Lippincott Co,1971:3-5
13 Page IH.Hypertension Mechanisms.Grune and Stratton Inc,1987:138-142
14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2001,104:2996-3007
15 2002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Dalla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1
16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Eur Heart J,2001,22:1527-1560
17 Ho KK,Pinsky JL,Kannel WB,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the Framingham Study.J Am Coll Cardiol,1993,22(Suppl A):6A-13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