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的基本功能得到阐明之后,又有许多新的课题展现在研究者面前。最突出的难题就是心脏为什么能有节律地自动搏动。
心脏搏动的起源及其传播原理,哈维本人就极感兴趣。他曾观察过鸡胚心脏搏动的起源。但直到20世纪以后,Starnius(1808-1883)才仔细研究了心脏搏动,观察和分析了心脏各部的自律性和节律性,并确定了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此后,许多学者对心脏传导系统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900年Hill对心血管的生理进行了系统总结。Caskell对心脏收缩原理提出了肌源性理论。Bowdith证明了心肌收缩的全或无定律。自19世纪末叶,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宏观的形态学水平发展到微观的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心脏电生理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和发展的,尤其是微电极技术的应用,才使心肌单细胞功能研究成为现实。
在一般生理学的书刊中,一直把Ling及Gerard作为应用微电极的先驱者。其实,他俩在把细胞内微电极介绍给人们之前,早就有人应用过微电极了。最近,Edwards(1983)及Hoyle(1983)先后著文回顾了这段历史,并指出微电极的应用发展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历史上最早使用电解质液充盈毛细管的是一些植物学家,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就以此来记录藻类的电位。这些作者是Gicklhom,Umrath(1928),Kummel(1929)及Damon(1932)。最先将微电极用于动物细胞的是Hogg,Goss及Cole(1934),他们以尖端直径据说为2μm的微电极记录了组织培养中的胎鼠心肌细胞。自1935年起,Haruo和Kinosita开始了对原生动物的生物电现象的系列研究。最初的研究对象是草履虫(1936),所用的微电极尖端直径最细者为2μm。以后,Rothschild(1938)以尖端直径2μm的电极记录了海胆卵细胞的电活动。Hodgkin及Huxley(1939),Curtis及Cole(1940)用直径为40~100μm的玻璃毛细管插入乌贼巨大神经突,首先测定了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其平均值约为-50mV。Gerard实验室中的Graham于1940年开始用玻璃微电极测定肌细胞的膜电位,他应用尖端直径<2μm的微电极,测得蛙肌的平均静息电位为-62mV(Graham及Gerard,1946)。Ling是在Graham之后继续这一工作,并完善了他的学说。他拉制出更细的微电极(尖端直径<1μm),报道的静息电位为-78mV(1949)。Hodgkin及Huxley使用的玻璃微电极中充以海水;Curtis及Cole,Graham,Ling用的则是等张氯化钾溶液;最先应用3mol/L氯化钾溶液的是Nastuk及Hodgkin(1950)。
心肌电活动研究的发展,是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880年Sanderson开始用钨极毛细管静电计放在胸壁前面和后面,观察到心脏每搏动1次都同时伴有电活动。1887年Sanderson的学生Waller第一次从肢体上记录到心脏电活动,并观察到电活动发生于心脏机械收缩之前。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电流计记录到心脏电流,从此宣告心脏电生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像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心肌细胞电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即静息跨膜电位和动作电位。追溯至1950年,Woodbury等记录到心肌跨膜电位后,人们才开始对心肌电活动的细胞学基础有所了解。与此同时,Hodgkin和Huxley也完成了神经动作电位离子基础的研究。他们先后发现膜的各种变化,均可用神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变化来解释。各离子是随其电化学梯度即膜内外电位差和离子浓度差而运动。膜的除极化是Na+进入细胞内的结果,复极化是K+从细胞内外逸所致。Brady和Woodbury首先将这些概念引入电生理学,以说明心肌生物电的形成和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