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医学发展史中,心脏病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这是因为病理解剖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Magagni(1682-1771)总结一生中所经历的700余例精心解剖的病例,将器官病变实质与临床表现联系在一起分析,并于1761年著书,命名为《疾病的位置与原因》。这本书为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为心脏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就总体来说,19世纪以前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紊乱知识的积累相当缓慢,更谈不上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心脏病理学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感性知识积累时期,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发展时期,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联系时期。
多数学者认为心脏病理学应以文艺复兴时期的1507年Benivienos所出版的《心脏病理学》为起点。这本书共有111章。其中第20章是尸检报告,描述了急性心包炎和“心脏息肉”,但后者是一种诊断错误。后来,不少有名望的病理学家如Bauhin和Malpighi也曾作出过“心脏息肉”的错误诊断。直到1670年,Ketchring才证明心脏内的所谓息肉,实际上是死后血凝块的形成。
17世纪出版的医学书籍中收集了许多心脏病病例,既有文献综述,也有个人观察报道。Bonetis著作中收集了2 934个病例,由470位作者执笔。在Malpighi的著作中叙述了心绞痛患者的心脏结构的改变,赘生物性心内膜炎,心脏穿孔,心肌变性,先天性主动脉发育不全。Malpighi还分析了心脏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为心脏病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Fernal(1497-1558)曾将心脏病理改变分为4类:即炎症性、丹毒性、溃疡性和外伤性。
1715年Vieussus描述了心脏冠状血管的解剖走向、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他的同代人Lancisi认识到心脏疾病是猝死的常见原因,详细地论述了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症状改变和动脉瘤。Senac(1693-1770)汲取了前人研究的精华,论述了感染、发热和肺炎可引起心包炎;左心室增大时可见颈动脉强烈搏动;右心室增大时可见颈静脉搏动。他还讨论了心脏肿瘤、脓肿、溃疡、外伤、心律失常和晕厥。
Baillies(1761-1823)出版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病理解剖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疾病时心脏的病理改变。其中有心脏炎症、脓肿、变性、息肉、动脉瘤、纤维化、钙化、瓣膜增厚、心肌和瓣膜穿孔、心脏肥厚和畸形、晕厥、活动后呼吸困难和心包肿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