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绞痛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心绞痛的治疗也不例外。在心绞痛治疗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治疗方法,但有些方法证明是错误的,现已被废弃。
一、神经阻断法
1920年,Jonnesco首先介绍了用颈交感神经完全切断法治疗心绞痛。
1921年,Leriche介绍了用切除星状神经节的方法治疗心绞痛。在以后的5年间,有许多学者积极响应,其中有Fortaine,Calter等报告用切除星状神经节的方法治疗心绞痛,疗效为16.6%~60.6%,病死率为10.5%~55%。他们设计该手术方法的目的,是试图切断支配心脏神经的传入通路,以消除心绞痛。但有的心脏神经发育良好,星状神经节的切除并未达到预想效果。
1923年,Coffey观察到单纯切除颈上神经节也能解除心绞痛,然而颈上交感干内并无心脏传入神经通路,这又如何解释用切除心脏传入神经的方法来消除心绞痛呢?White分析了3种方法的合理性,指出颈交感神经切断法显然不可取;第2种星状神经节切断法也难以从生理学上解释手术效果;第3种方法即中断心脏感觉神经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治疗心绞痛是可取的。
1925年,Mandle采用在胸椎1~4旁注射乙醇,破坏星状神经节和脊髓后根的方法来治疗心绞痛,在临床上获得成功。后来,White在8年中曾用Mandle介绍的方法治疗42例患者,36例获得成功。White还提出了本疗法的指征是:①近期有冠脉栓塞的老年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心绞痛者;②梅毒性主动脉炎并发进行性心绞痛者;③有急性风湿热和主动脉瓣反流的青年患者;④基础代谢率低下者。
1935年,White详细论述了应用神经外科方法治疗心绞痛的机制:①切除血管运动神经;②预防主动脉弓和冠脉痉挛;③切断心加速神经而终止心血管反射,切断心感觉神经,以中断疼痛传入途径。
二、甲状腺全切除法
在心绞痛的治疗史中,也曾出现过用甲状腺全切除法治疗心绞痛。
1925年,Chrristian首次提出了甲状腺功能不全对心脏有利。
1928年,Chrristian指出黏液性水肿是治疗心绞痛的理想方法。
1933年,Berlin首次用甲状腺全切除法治疗非甲状腺性心脏病。
1933-1936年,许多学者论述了甲状腺全切除术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对减轻心绞痛的机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甲状腺全切除与代谢率降低、血流速度的减慢和对肾上腺素敏感性降低有关。
1935年,Blumgert提出下列情况不宜应用甲状腺全切除术以治疗心绞痛:①迅速发展的心脏病;②疾病的终末期;③基础代谢率低下者;④近期有冠脉栓塞;⑤急性感染;⑥肾功能不全。
三、药物治疗方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冠状循环生理学及药物治疗,经历了5个阶段:
1.1940-1950年 用灌注离体心脏的实验方法,测量冠脉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观察影响冠状循环血流的调节因素。实验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减少心脏作功和心肌的代谢。
2.1950-1960年 这10年为发展冠脉强力扩张剂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阐明了cAMP在调节冠状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冠脉血流的各种生理因素,指出了脂肪在心肌代谢中的作用。此时已有较精密、先进的检测冠脉流量的仪器出现,借助这些仪器对硝酸甘油改善心绞痛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1960-1970年 为发展β受体阻滞药的时期。随着生理学的发展,以及对心肌本身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了影响心肌氧耗的三要素,诸如心率和心室壁张力在氧消耗中的重要作用,并能测量区域性血流量和区域性组织的氧分压。由于上述基础知识的积累,促进了新一代抗心肌缺血药β受体阻滞药的开发和应用。
4.1970-1980年 这10年是揭示冠脉痉挛的时期,这一时期,应用定量检测血流量和心肌梗死的范围、面积,研究了心肌梗死及其大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受累情况,以区分出原发性和继发性心绞痛,从而进一步澄清了冠脉痉挛在心绞痛中的作用及地位。同时,对心绞痛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课题。
5.1980年至迄今 为发展钙离子拮抗药的时代。由于认识和阐明了冠脉痉挛的发生机制,从而促进了钙离子拮抗药的问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