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
PTCA血管再通术和激光血管成形术,都存在血管腔再闭塞和远期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建立一种使血管通畅能保持相当时间的新型疗法势在必行。
1987年,Simpson首先报道了一种血管再通的新技术——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therectomy),是通过旋切导管的削切和研磨乳化作用,以消除血管腔内硬化斑块。它的结构类似于一个“电动剃刀”,开动马达后,旋切的刀刃可以切割血管腔内斑块物质,并收集排出,从而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目前,已有40余种硬化斑块切除术导管问世。
(一)斑块切除术导管
1.Simpson粥样斑块切除术导管 是一个附有旋转割刀的双腔导管。导管远端有一圆柱形框套,在其一侧有一纵形窗,占其周径的1/3;另一侧为气囊。框套内有一不锈钢圆柱形切割刀,通过一根转矩缆和马达发动机相连,手控的电池操作盒连接至导管近端。导管的一个管腔用于气囊的充气与放气,另一个管腔用于注入液体或造影剂。一根固定的末端引导钢丝,协助导管越过病变处。将框套窗对向粥样斑块,气囊充气至1~2个大气压,以使框套紧贴在血管内壁上,启动切割刀,在转速约2 000/min,慢慢沿着框套的整个长度向前推进。周围血管采用7~11F的导管;冠脉采用5~7F的导管。
2.AUTH旋转式导管 它是带有旋转式研磨头的单腔导管,顶头是一涂镍的圆形钢质磨锥,其内嵌有40μm直径的金钢钻,焊至一根涂有聚四氯乙烯柔软的螺旋形驱动轴上,驱动轴连接一涡轮机,由压缩空气驱动。涡轮机旋转驱动轴的速度超过15×104rpm/min。
3.Kensey导管 它是单腔、柔软的聚氨脂导管,在其远端顶部有一旋转的金属凸轮,通过连接至电动马达的扭力-驱动钢丝驱动,转速高达10×104rpm/min,液体在压力下通过管腔注入,在凸轮底部以细射流向两侧喷出,并射向动脉壁。这些射流使导管始终保持在动脉内中央,冷却和润滑旋切着的凸轮,并扩张动脉。
4.Ultramed导管 导管有一个由马达带动的不锈钢旋转切割头,装在一条柔软的转矩管上,附有一根可移动的引导钢丝系统,用真空泵吸出粥样斑块碎片。
斑块旋切术和气囊血管成形术比较,前者具有形成的血管腔内面较光滑,不形成夹层分离,以及再狭窄少的优点;对钙化,偏心性或溃疡性狭窄较气囊导管更为适用;多数切除下来的碎片能被回收,少数碎片被磨成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床的小颗粒,最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清除。
(二)冠脉斑块旋切除术指征
1.病变位置
(1)左前降支或右冠脉的近端或中段。
(2)大隐静脉移植。
(3)左主干短的旋支。
(4)左主干(已做好手术旁路准备)。
(5)病变位于开口部(尤其左前降支)。
2.病变形态学
(1)向心性或离心性。
(2)分散或管状(长度<20mm)。
(3)平滑或轮廓不规则。
(三)冠脉斑块旋切术禁忌证
1.严重周围血管疾病
2.病变形态
(1)血管弥散性病变。
(2)过度扭曲。
(3)病变段呈显著角度。
(4)主要侧支已有病变。
(5)血管或病变处显著钙化。
(6)显著栓塞。
(7)阻塞部不能成功再通。
(8)夹层。
(9)动脉瘤。
二、血管内支架
PTCA或激光消融术被认为是治疗心血管病的里程碑,但均有血管再狭窄以及突发闭塞的危险,这样就使上述治疗方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认为血管内支架(endovascular stent)是防止血管再狭窄唯一有效的方法。
早在1969年,Dotter首先报道了在犬的股动脉内置入不锈钢圈式内支架装置的实验研究,继之有许多不同形式的血管内支架装置问世。支架有3种形式:弹簧负重型、稀有金属垫膨胀型或栅栏状金属固体内支架型。但都有一定缺点,如庞大构型,难以准确置入到血管病变处,难以预测血管内支架的扩张幅度,支架与血管不匹配等。多年来,人们设计并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支架。
1.记忆金属圈支架(Dotter,1983) 将镍钛合金丝制成弹簧圈,在特定条件下缩小其直径,套在导管末端送至狭窄处,经导管侧孔注入50℃等渗盐水10ml,弹簧圈受激而恢复原来的直径(5mm),并支撑在血管内。
2.不锈钢Z形支架(Wright,1985) 用不锈钢丝制成Z形筒状支架(Z长即支架长度),压缩成束置于导管末端中心腔内,送至狭窄处,支架从腔内被推出而扩张。
3.不锈钢管法(Palmaz,1988) 在非常薄的不锈钢管(壁厚6.7μm)壁上,按特定设计,交错地刻出缝隙,用导管将它送达血管狭窄处,再以球囊膨胀法使该钢管按缝隙呈网格样扩张,而支撑在狭窄处。
4.不锈钢丝编织支架(Sigwart,1988) 这种交错编织的支架被压缩而套在导管末端,当限制性外套撤除,支架可自行扩张而撑在血管内。其优点是具有屈曲性,与血管走行相一致。1988年,Sigwart开始用它来防止PTCA的再狭窄。
1986年,自动膨胀网眼支架首次用于人的冠脉。
1987年,美国FDA允许血管内支架应用于临床。
1988年,Schatz给29例髂动脉病变的患者置入46个直径2~4mm的血管内支架。
1988年,Sigwart将血管内支架应用于冠脉病变部位。
1989年,Schatz报道用改良的Plamaz-Schatz支架应用于209例冠脉病变患者,共置入306个支架,其中161例是单支血管病变,48例是多支病变。
近20余年来,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药物涂层支架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再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家,正因为这样,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